4G无线网络综合覆盖率短板分析流程-v8.5.docx
《4G无线网络综合覆盖率短板分析流程-v8.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G无线网络综合覆盖率短板分析流程-v8.5.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主要优缺点对于采用室外分布式系统解决小区深度覆盖的方案,有以下优缺点:该方案覆盖效果好,信号从机房天线安装推荐高度:覆盖层数、天线高度(m)被覆盖建筑高度(m) ~20层10层以下每个天线覆盖单元,~30层,90902l覆盖目标设计,根据所选天线的波束宽度、天线悬挂高度和天线到被覆盖建筑的距离流程介绍如下:垂直覆盖区域B和向下角度如图2-11所示;垂直覆盖区域计算过程中的水平覆盖区域如图2-12所示;在水平覆盖区域上方的计算图中,d1为建筑间距,h1为天线悬挂高度,h2为覆盖高点,d2和B为覆盖目标区域;选择天线位置的另一个原则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信号泄漏,以避免对外部大网络的干扰;(2)建议天
2、线安装位置:屋顶;讲台平台;梯顶;停车场出入口;同时,尽量选择馈线可以直接到达的位置进行天线外部放电,提高可维护性;(3)天线位置典型示意图如下:在天线设计位置示意图2-10中,L型建筑和U型建筑的室外分布式天线一般安装在对向建筑或灯柱上,嘴型建筑和郊区别墅的室外分布式天线一般安装在拐角处。原则上建议(1)根据目标区域的特点确定天线的放置位置,特别是当目标覆盖区域为居民楼时。由于各种因素,很难找到合适的天线安装位置,需要现场勘察仔细考虑,天线安装在楼顶,使用定向天线,覆盖能力强,一般覆盖10层左右,但信号难以控制。如果信号覆盖范围控制不好,天线安装在干扰严重的外墙上,一般只使用定向天线,更容易
3、控制对建筑物的遮挡干扰,可以覆盖目标建筑物的5-8层。但物业协调和施工难度较大。一般是要美化天线的。安装在地面时,主要覆盖建筑物的低层。根据建筑密度,可选择定向天线或全向天线。根据经验,全向天线更适合建筑间距小于40米的场景。对于距离大于40米的场景,建议选择定向天线的天线布置方式:室外分布系统方案中,常见的天线安装位置有三种:将天线安装在地面、建筑物外墙或屋顶,需要减小信号的入射角以达到良好的覆盖效果,即尽可能使信号水平入射, 而降低地板遮挡覆盖区域内的信号强度与信号的入射角度密切相关(入射角度越大,地板遮挡越大)。 入射角对电磁波信号衰落的影响远大于距离。在实际的覆盖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建
4、筑特性、材料、天线参数的不同影响。在覆盖效果和范围上存在个体差异的典型常见建筑场景如下图所示:半封闭L型建筑和口型建筑,C型建筑和.近封闭建筑、圆形建筑和.郊区别墅,U型楼,L型天线设置原则覆盖能力:室外天线用于室内覆盖,不同的天线放置位置对室内覆盖能力影响很大。具体情况经过测试总结如下:根据测试结果,当天线增益约为10dBi,RS功率输入约为9dBm时,覆盖对面约40~70米的框架建筑,穿过一面墙满足覆盖目标(RSRP大于-110dBm),适合覆盖约5~8层。典型应用如下:(1)如果在自己的楼房内环室内区域有室外宏基站的微弱信号,可以考虑在内环使用室外分布式系统天线,提高信号覆盖质量;(2)
5、室外分布式系统在房地产外圈的应用;(3)周边建筑的室外分布式系统应用;(4)如果可以利用室外分布式系统加强话务吸收和覆盖,尽量考虑室外天线方案L,典型建筑场景,解决建筑室内深度覆盖需求,解决室内DAS无法通过分布式系统搭建的室内深度覆盖问题。该方案应用的一般原理是天线信号不易泄漏或信号泄漏可控的场景。比如在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场所使用多个RRU源,就要划分成一个小区,减少楼内切换;5.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信号向非目标区域的泄漏,天线放置位置应充分考虑利用建筑物特性达到遮挡的目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 .由于采用多点低功率覆盖,设计中只设计了一面墙穿透,这就要求建筑的每一面都要有与天线直达的路径
6、;2.布线(输电、供电)时,要充分考虑小区的道路、管线建设,合理设计布线;3.在设计天线端口功率时,充分考虑天线增益和指向性角度,注意覆盖距离和环保要求的平衡;4.为了满足覆盖要求,可以考虑功分器,连接多点天线,采用正反两面覆盖居民楼。设计中常用的覆盖手段有单/双通道RRU作为信息源提供屋顶对向覆盖、室外分流、路灯站等。室外分布系统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更好的全小区覆盖效果,比室内分布系统更容易实现。缺点是在房间的一些深处区域由于穿透损耗过大,深度覆盖很难解决。一般在宏站无法提供有效覆盖的情况下,通过安装地极等美化天线,可以实现7~10层以下层高的地面覆盖问题。对于10层以上高度的楼层,可以考虑在对
7、面楼的外立面或者楼顶安装天线,但是工程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室外分布系统主要覆盖建筑室外部分、主干道以及大部分室内区域的深度覆盖,尤其是针对居民区的场景。典型的覆盖方案是搭建室外分布系统,不仅可以解决无法将房间子系统引入居民楼造成的盲区,多点小型化覆盖天线也便于隐蔽美化宏站,解决深度覆盖场景的室内穿越覆盖效果。1.3.2室外分布式覆盖方案解决深度覆盖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天线位置,既能提供必要的覆盖,又能成功搭建。图2-5是室内遍历结果,RSRP的覆盖效果一般在-100dBm以上。速率为10 Mbps ~ 30 Mbps的宏站目标覆盖案例大多如下图2-4所示。城市小型居民区(多层、老居民区)的情况在
8、城市密集区7层以下,磨损小,分布广,距离基站约150m~200m。可以通过宏基站的连续覆盖来解决,适合对环境美化要求不高。资源容易获取的区域:宏站覆盖高层建筑的低层或低层商业建筑。应用表明,宏基站单站覆盖范围广,工程实施容易,性价比高。不建议大量利用城区独栋高层的高层别墅场景。对于高层建筑和低层商业建筑,室内分布系统是首选。当室内分布系统无法建设时,宏站还可以解决高层建筑的低层建筑和矮商业建筑的低层住宅。对于一些别墅建筑,如果可以在外部周围建立宏站,也可以使用宏站来提供具有一般规则排列的有针对性的深度覆盖建筑。楼房多,楼层一般不高于7层。建筑物外墙一般是砖墙,不太厚,穿透损耗小,一般不超过15
dB。个别承重墙磨损较大的典型建筑场景的宏基站是深度覆盖的基础。市区有大量7层以下的居民楼和老旧小区。对于该方案的覆盖目标,覆盖建筑的高度必须在基站天线高挂的覆盖范围内。用宏站解决这种场景的深度覆盖时,一般站点不要离覆盖目标太远。为了保证覆盖效果,一般要求基站在200米以内。同时要做好周边大区域多个宏站之间的协同规划,避免其他方向覆盖不足的问题。目前一般密集城区的宏站密度都比较高,而密集城区有大量的商业建筑和老旧低层住宅小区。这种深度覆盖的解决方案有大量的应用场景。1.3深度覆盖解决方案1.3.1使用宏站的目标覆盖。这个解决方案主要针对需要深度覆盖的区域,附近有宏站。这时候就可以针对需要宏站深
度覆盖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室外道路站房标准RSRP小于-95,距离大于200米,由宏站解决。RSRP小于-95,距离小于200m,可通过室外引出或RRU拉出解决(根据周边房间变电站和宏站分布、天线位置、传输等情况。);入网MR验收规则入网第二天起连续7天MR指标满足以下条件:房间点数:MR测量总采样点数RSRP > 1000且弱覆盖采样点数占1000且弱覆盖采样点数占95%,VOLTE掉线率95%,上下行丢包率1000且弱覆盖采样点数占50Mbps),CSFB下降次数(> 10次), 宏站FTP下行吞吐量(> =45)、房间站FTP下行吞吐量(> =25)、CSFB呼叫成功率(=100%)
、小区PDCP层上下行数据总吞吐量(> 0m); VoLTE呼叫建立成功次数(=100%)、VOLTE测试MOS值(> 3.5)、VOLTE呼叫时延(站间距比超过50%,没有对应的邻区判断规则:邻区异频切换频率占30%以上、邻区异频切换频率占30%以上;判断邻居数量的规则:网络中邻居数量大于50;邻区漏配的判断原则:结合小区的覆盖范围和网络中邻区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存在邻区漏配;MR+OTT分析:MR+OTT工具分析过覆盖实际情况的参数验证说明见附件:跨境覆盖控制的优化思路:根据TA值、邻区个数、MR+OTT分析判断是否有跨境覆盖。然后通过射频优化调整解决小区切换参数配置的合理性分析(避免占用空间
水平过低导致覆盖弱的问题):1)基于A3的不同频率A1/A2 RSRP的触发门限分析:A2门限是否明显异常(暂-105以下A2明显异常,在-75~-105范围内,需要根据具体小区切换性能指标进行分析);2)基于A4的异频A1/A2/A4 RSRP触发门限分析:A2和A4门限是否明显异常(暂定A2低于-105,A4高于-75明显异常,无明显异常,需要根据具体小区切换性能指标分析);3)结合切换成功率分析,对存在明显异常或参数配置问题的小区给出优化措施,形成工单格式优化方案;4)优化后提取修改前后的切换成功率、切换失败次数等指标进行跟踪。室内外协同优化课题旨在优化调整房间到房间小区切换重选参数配置
导致的MR弱覆盖(主要手段包括修改不同频率切换事件类型和不同系统的测量以及调整判决门限)。室内外协同优化的切换策略和优化思路:每月MR数据通过前期工作参数、软参数、功率优化,筛选规划、故障报警等基础问题后,进入精细优化模块工单闭环闭环标准1。如果站点实际工作人员参与社区的工作参与,优化后的社区弱覆盖比例不到20%,直接闭环;2.如果社区实际工作参与不一致,则调整后的弱覆盖比例提高,即闭环;3.如果实际现场工作人员参与小区不一致,调整后弱覆盖比例变差,根据现场工作人员参与情况生成新的调整方案,形成新一轮工单同站核查。标准站距小于50m的宏站为同站站点,D、F居民区与被覆盖居民区标准同站的方位角差
在30度以内。针对同一覆盖小区的“D/F覆盖结构微调”——分析对象和优化原则如下:D/F覆盖结构微调维度检查项内容规则分析对象和优化原则MR弱覆盖小区定义规则MR弱覆盖小区定义3 * 24小时内样本总数大于1000,水平小于-110dbm的样本数大于20%,定义为弱覆盖小区的弱覆盖区域选择原则。基于OTT+MR定位弱覆盖区域结合Google Earth\Mapinfo地图工具,基于OTT+MR定位原理确定实际弱覆盖地理位置区域。在顶层小区标准网格中筛选弱覆盖严重、弱覆盖贡献明显的小区。1.MR细胞的弱覆盖率大于20%。2.从D和F共址的站点开始,按弱覆盖比例降序排列,根据网格整体覆盖目标确定顶
层小区;3.排除覆盖VIP用户的小区和ATU路测占用的小区,针对同站同覆盖的D/F小区,结合小区的OTT+MR数据和ta分布,通过功率提升提升覆盖;或者通过调整相邻小区的切换参数,将MR弱覆盖小区的业务分流到相邻的非弱覆盖小区。对于不同覆盖范围的D/F共站小区,MR弱覆盖小区的共站非MR弱覆盖小区的一致基础由RF调整,与覆盖下倾小区的标准相同(方位角差在30度以内,下倾角差在2度以内)。D/F共覆盖下行小区的D/F覆盖结构微调模块与MR弱覆盖匹配本课题针对D/F共址小区的参数配置或射频优化(主要手段包括邻区参数修改、功率提升和射频优化调整)导致的MR弱覆盖进行优化调整。D/ F覆盖结构调整的技
术原理:D/F共址小区中有一个是MR弱覆盖小区,经过筛选后进入D/F。F覆盖结构微调模块天线权重优化:对于现网F宏站小区(版本:V100R011C10/V100R012C00天线收发方式:8发8收),对于已知天线型号,修改无损权重,保持下倾角不变;对于未知的天线型号,在上站查天线型号或者根据现场修改。解决方案:对于-112dBm至-109dBm范围内弱覆盖采样点占30%以上且无过覆盖的MR弱覆盖小区,通过提高小区功率改善小区边缘的覆盖③规划建设区间:10000m2),结合流量管理、投诉、竞争等维度识别高优先级弱覆盖区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主要目标是提高弱覆盖区域的深度覆盖:1.2覆盖问题处理“五大模块八步走”覆盖问题的整体处理思路是先优化维护,再加强机房分区整改,最后进行建设规划,结合竞争、热点、投诉、黄金区域等数据,提高全网覆盖,进行价值优先排序,具体如下:楼宇信息筛选:建筑高度> 20m建筑高度
- 1、本文档共41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67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