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20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通假释义鼓瑟希(“希”同“稀”,稀疏)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古今异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2、)一词多义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计量面积用语)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名词,常规,常法)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将,刚刚)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假如,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介词,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以:则何以哉(动词,做)以吾一日长乎尔(连词,因为)加之以师旅(介词,用)而: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承)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摄乎大国之间(动词,夹处)加之以师旅(动词,加到上)比及三年(介词,及,等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动词,等待)如会同(动词,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吾与点也(动词,赞成)其言不让(动词,谦让)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浴乎沂,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三子者出,曾晳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形容词的活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可使足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动词的活用异乎三子者之撰(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状语后置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即“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乎三子者之撰异”)浴乎沂,风乎舞雩(即“乎沂浴,乎舞雩风”)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文化知识(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莫春即暮春,农历三月。
(冠者成年人。
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东南。
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3、名句默写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毋吾以也。
4、居则曰:,_,_?”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加之以师旅,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
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且知方也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0“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2齐桓晋文之事通假释义无以,则王乎(“以”同“已”,停止)王说(“说”同“悦”,高兴)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
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刑于寡妻(“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同“诉”,诉说)是罔民也(“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古今异义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吝惜,舍不得。
今义:爱护,喜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痛惜,哀怜。
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一词多义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动词,计量长短)王请度之(动词,考虑)关山度若飞(动词,越过)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名词,限度)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名词,制度、法度)得:可得闻与(助动词,能)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动词,领会、理解)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动词,得到、找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同“德”,感激,感恩)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形容词,得意,满足)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名词,表现)视之,形若土狗(名词,形状)无案牍之劳形(名词,形体、身体)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动词,比较,对照)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若无罪而就死地(代词,这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连词,如果)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及,比得上)更若役,复若赋(代词,你的)之:以羊易之(代词,代“牛”)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牛何之(动词,往)夫子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未之有也(代词,代“这样的事”)则: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连词,那么)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连词,表假设,如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则则”并用,加强对比)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动词,述说,谈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动词,安定,安抚;御,动词,阻挡,抵挡)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舍不得)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动词,走向)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动词,痛惜,哀怜)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动词,替换)有复于王者(动词,禀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词,推及,推广到)犹缘木而求鱼也(动词,攀援,攀登)殆有甚焉(副词,恐怕,可能)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表假设,如果)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权,然后知轻重(名词用作动词,称重)然后从而刑之(名词用作动词,处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动词的活用危士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朝秦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形容词的活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不接近)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是“敬爱”“爱护”的意思;第二个“老”字及下句第二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是“老人”“小孩”的意思)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肥甘,美味的食物;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小固不可以敌大(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小的势力;大,大的势力)寡固不可以敌众(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寡,人少的一方;众,人多的一方)弱固不可以敌强(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弱,弱小的力量;强,强大的力量)文言句式(判断句是乃仁术也(“乃也”表判断)故王之不王,不为也(“也”表判断)非不能也(“非也”表否定判断)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省略句臣闻之(于)胡龁曰(省略引出对象的“于”)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引进处所的“于”)将以(之)衅钟(省略介词的宾语“之”)(宾语前置句是以后世无传焉(即“以是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即“臣未闻之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即“牛之何”)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句吾何快于是(即“吾何于是快”)天下可运于掌(即“天下可于掌运”)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文化知识(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商贾(g)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3庖丁解牛通假释义砉然向然(“向”同“响”)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古今异义依乎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族:族庖月更刀,折也(形容词,众)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士大夫之族(名词,类)族秦者秦也(动词,灭族)中:莫不中音(zhng,动词,合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zhng,名词,内,里)才能不及中人(zhng,形容词,中等)百发百中(zhng,动词,射中目标)而:官知止而神欲行(连词,表转折)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连词,表递进)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善刀而藏之(连词,表顺承)乎:技盖至此乎(语气词,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动词,做,干。
这里是“解”的意思)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第一个是动词,作为;后两个是介词,因为,后面均省略“之”)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批大郤(名词,空隙)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名词,磨刀石)良庖岁更刀(动词,换)彼节者有间(名词,空隙)如土委地(动词,堆积)乃中经首之会(名词,音节、节奏)因其固然(介词,依照)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宽绰)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均为名词作状语。
岁,每年;月,每月)(动词的活用视为止,行为迟(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视,眼睛;行,动作)(形容词的活用而刀刃者无厚(形容词用作名词,厚度)文言句式(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状语后置句刀刃若新发于硎(即“刀刃若于硎新发”)(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省略介词的宾语“之”)文化常识(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本课成语(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
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儿阻碍。
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封之以膏腴之地(动词,分封)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动词,密封)济:朝济而夕设版焉(动词,渡河)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动词,帮助,救济)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动词,成功)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副词,(假如)没有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微小)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隐隐约约)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词,边疆,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浅陋,目光短浅)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动词,轻视,看不起)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假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代词,你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动词,像)而: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才)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顺承)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顺承)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怅恨久之(助词,用于时间词后,不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去)其;君知其难也(指示代词,那)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失其所与(代词,这里代指自己的)吾其还也(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焉: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焉用亡郑以陪邻(动词,增加)又欲肆其西封(动词,延伸、扩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侵损、削减)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副词,于是)以乱易整,不武(动词,替代)失其所与,不知(动词,结交、亲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副词,尚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名词,恩惠)唯君图之(动词,考虑)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副词,已经)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军)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朝济而夕设版焉(均为名词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边境)与郑人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盟约)(动词的活用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阙秦以利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形容词的活用邻之厚,君之薄也(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数词的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文言句式(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即“以其于晋无礼”)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即“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即“若亡郑而于君有益”)(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引进处所的介词“于”)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的宾语“之”)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的宾语“之”)(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文化知识(侯、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
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古代诸侯的谦称。
(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
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
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名句默写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鸿门宴通假字皆为龙虎,成五采(“采”同“彩”,彩色)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早些)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嫌怨)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接纳)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同“座”,座位)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义: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义:两家结为婚姻关系。
今义:常指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常用作副词,意思是“十分、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
)一词多义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红杏枝头春意闹(名词,情景,景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名词,神态,神情)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动词,怀疑)幸:妇女无所幸(动词,指君主宠爱女子)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幸而)。
- 1、本文档共20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此文档《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由用户(jxc3513)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671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