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中考语文二轮复习11说明性文本阅读专项复习习题





《2022中考语文二轮复习11说明性文本阅读专项复习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中考语文二轮复习11说明性文本阅读专项复习习题(15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说明性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练习。
1、【文本一】光刻机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你知道手机中的芯片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芯片的主要原材料硅要经过一系列精细、复杂的处理才能变成芯片。
2、而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前道工艺的每一层都需要用光刻机进行图形转移套刻曝光。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母机,也是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
3、顾名思义,光刻机是以光为媒介,刻画微纳于方寸之间,实现各种微米甚至纳米级图形加工的制造工具。
4、光刻机的应用,从火星探测器等大国重器到电脑CPU、LED灯等日常用品,无处不在。
5、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目前的主流光刻机可以分为接近接触式、投影式、直写式三类。
接近接触式光刻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的“手影”游戏。
6、它利用已有的图形,阻挡光线的传播,从而形成明暗相间的图形分布,结合待加工表面感光胶的感光特性,记录下所需要的图形。
7、这种光刻机具有设备结构相对简单、工作效率高、工艺适应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分辨力低、曝光图形质量差、工艺一致性差等缺点。
8、接近接触式光刻是目前器件制造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复制型光刻方法,在光刻分辨力相对要求低、芯片面积大、厚胶和非标基片等场景,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以外的各种器件基本以该种光刻方法为主。
投影式光刻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照相机。
它采用投影式的工作方式,掩模与基片不再相互接触,极大地避免了对掩模或基片的损伤,而且可以加工出比掩模版图形更细小的结构。
除此以外,投影式光刻机具有扫描成像的曝光能力,工作效率极高。
由于卓越的性能优势,投影式光刻机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光刻机领域的主流光刻设备。
目前,很多高端芯片均采用投影式光刻机进行加工。
与上面两种采用“复制”工作模式不同的光刻机是直写式光刻机。
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写字,可以完成任意图形的加工,且加工精度极高,加工的最细线条可以达到纳米量级。
不过,在图形的加工过程中,直写式光刻机是以点的方式进行加工的,工作效率极低,且难以实现大面积直写,不适合大批量结构的制备,所以目前主要用于掩模版的加工。
一直以来,光刻机都在追求更高的信息容量。
高分辨力、大面积、三维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会有更多新型的光刻机应运而生。
(作者:唐燕、胡松、何渝。
有删改)【文本二】近几年,“芯片危机”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为什么会出现芯片危机?主要原因之一是芯片制造太难,而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是光刻机,因此芯片制造之难,实则是光刻机制造之难。
光刻机以“光”为刀进行雕刻,精度极高。
以光刻机领域的主流设备投影式光刻机为例,目前的7nm(纳米)精度,相当于把一根头发丝劈成几万份。
再者,光刻机的结构极其复杂。
有资料显示,一台投影式光刻机包含13个分系统,30000个机械件,200多个传感器。
制造一枚芯片大概需要3000道工序,要想保证光刻机完美运转,每一步的成功率都要高于99%。
光刻机不仅制造技术壁垒高,还是全球集中度最高的产业。
目前,全球仅有极少数企业具备量产投影式光刻机的能力。
荷兰一家公司就独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精度在7nm及以下的投影式光刻机也只有这一家公司能够生产,由于产能有限,每年也只能生产20余台。
物以稀“更贵”,光刻机每出厂一台,全球芯片制造商都会虎视眈眈,谁“抢”得到最新的光刻机,谁就造得出更高端的芯片。
(摘编自芯片制造为什么这么难)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光刻机以“光”为媒介,可在待加工表面刻画出各种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图形。
B.文本一第段加点的“相对”表程度加强,旨在突出接近接触式光刻机结构简单。
C.直写式光刻机加工精度极高而工作效率极低,适用范围窄于“复制”型光刻机。
D.文本二第段使用数字准确说明了投影式光刻机精度高、结构复杂等特点。
E.两个文本第段都突出了光刻机对芯片制造的重要意义及光刻机制造之难。
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写作思路。
文本一的第段和文本二的第段在说明投影式光刻机时各有侧重,为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
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获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
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
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
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
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这还需要科学的确证。
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
【甲】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
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
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
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
很早以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6小时,更早的时候只有6小时。
正是由于月球的作用,地球自转周期才减缓到现在的一天24小时。
月球还以它小小的身躯为地球抵挡难以计数的小天体撞击,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有3万个,直径大于10米的有1亿多个。
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0多亿年来,月球和地球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球一直在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女儿”,而月球也一直陪伴着地球“母亲”,增加它的活力,护卫它的安全。
(作者:欧阳自远。
有删改)【文本一】关于月球诞生的“大碰撞说”认为,月球最初是由地球被忒伊亚星体撞击时产生的大量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一个大石球,科学家称之为岩浆海。
【乙】后来,随着温度降低,球形的岩浆海逐渐冷凝结晶,分异出月幔、月壳和月核。
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不同的矿物质结晶顺序不一样,比如,橄榄石和辉石最先结晶,而且比较重,就渐渐往下沉,在岩浆海中心的周围,形成了月幔;后结晶的斜长石比较轻,漂浮在岩浆海的上方,形成了月壳;而岩浆海中心渐渐被月幔包围,成为月核。
月球表面冷却以后,又遭受过大規模的陨石撞击,斜长岩的月壳被撞出大量的撞击坑。
后来,撞击坑被深部上涌的玄武岩岩浆填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海,而斜长岩质的月壳就成为高地。
月海的玄武岩呈黑色,反光性差,而高地的斜长岩为浅色,反光性好,这就形成了我们晚上看到的明亮而又有暗斑的月亮。
(摘编自贾斌月球岩石透露了多少秘密)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本一第段在说明月球上撞击坑数量之多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文本一第段总结了月球与地球相伴相护的关系,突出了地球对月球的作用。
C.月球的引力可减缓地球自转速度,在遥远的未来,地球的一天可能更长。
D.月亮看起来明亮而又有暗斑,是因为玄武岩反光性好,斜长岩反光性差。
E.文本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文本二的语言更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文本一的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
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
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
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材料二: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
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
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
“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问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材料三: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
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
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
那又何谈“移民火星”?况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
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
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
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
比如为什么同在大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四、阅读“猝死”急救指南,完成练习。
“猝死”急救指南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刊发的一份报告显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用20XX年的研究数据指出,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4万,为世界之首。
更为要命的是,大多数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命是完全无法挽回的。
1963年,心脏病学家伦纳德司彻里斯创立了美国心脏协会中心的CPR(心脏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甲】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
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运送到全身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
心搏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
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做眉、中哈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将骤停,应进行心肺复苏,如何做心肺复苏呢?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重唤;第三步,若患者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下颌式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胸外接压的位置:两乳头连接中点处(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每分钟100200次。
反复进行胸外按压直至拿到AED或急救人员到来。
关于人工呼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可以不做,因为未经训练的吹气既无效,还会使按压中断。
应持续地按压,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
越早进行电击,心脏重新跳动的成功率越高。
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
它小巧便携,使用简单有效。
AED的出现使急救有望抓住“黄金4分钟”。
心搏骤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颤,医院外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ED。
【乙】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猝死是救不活的,能救过来的是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10分钟之内身边有人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因为2/3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身边没有医生,所以真正能救他们的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你。
(读者6,有删改)阅读全文,说一说对心搏骤停患者,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哪些?从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选择一句,分析其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面加点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4万,为世界之首。
本文介绍了心肺复苏技术,以及非专业人员救治过程,为了让更多心肺病人在生命关键时刻得到救治,请你开动脑筋,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相关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出你的建议。
五、阅读病毒克星干扰素一文,完成联系。
病毒克星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新药。
刚开始还只是治治流感、肝炎、水痘之类的小毛病,现在对付许多肿瘤、癌症还有白血病都用上了干扰素,不但如此,由于它的越来越现代的生产方式,基因工程干扰素也已上市了。
说起干扰素的发现,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
1935年,美国科学家用黄热病毒在猴子身上做试验,猴子竟然没有反应。
1937年,有人重复类似的实验,证实给经裂谷热病毒感染的猴子注射黄热病毒,猴子也没事。
反复的实验证据让科学家们想到,生物界的病毒也存在着奇妙的互相干扰现象。
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和干扰素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也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启示。
因为人类的许多的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再好的抗生素也拿它们没辙,可是干扰素却是对付病毒的克星。
要是能把干扰素制成药品就好了,那么人类的许多疾病不就有了迎刃而解的治疗方法了吗?但是,要使干扰素成为药品,进入实际应用当中,必须有足够的量。
那么,如何获得大量的干扰素呢?人们首先想到,用病毒刺激老鼠,让它们产生干扰素,再提取出来供人使用,但是这种方法失败了。
原因是干扰素的活动场所很专一,老鼠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对人不管用。
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用人自身产生的干扰素。
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被微生物包围着的,时时刻刻都要接触到许多微生物,其中病毒的侵染刺激也不少。
科学家猜测,人的血液细胞里本身就存在干扰素。
后来研究证明,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通过精密的血液分析,在人和许多动物的细胞中都找到了干扰素。
人们最初想到的是,通过血液制取干扰素。
可是,干扰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太少了,用大量的血液才能制得微量的干扰素,产量低,自然价格也就十分昂贵。
治疗一个病人的费用高达几万美元,一般百姓只能望“药”兴叹,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药”,干扰素无法得到普及、推广。
既然蛋白质是干扰素的本质,那么把制造这种蛋白质的遗传基因找出来,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让它们代劳进行大量生产,也许能行。
经过科学家的试验,1980年,终于实现了干扰素的批量生产,这是美国科学家的杰作,他们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生产干扰素的基因工程。
如今,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德国、英国以及中国等。
通过DNA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等方法,大量获取各种干扰素。
经过实验证明,这样制得的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狂犬病、呼吸道发炎、脑炎等多种传染病的病毒都有一定疗效,还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摘自科学百科大讲堂有删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文中第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文中第段加点词语“许多”能否删除?为什么?因为人类的许多的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你还知道我国在哪些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请举例说明。
六、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20XX年正式启动的嫦娥探月工程,计划通过“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
随着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
五号T1试验器等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嫦娥工程成功完成环绕和着陆两大月球探索使命,并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和巡视月球背面的壮举。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
在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后,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最终收获了1731克样本,不仅时隔44年(上一次月球采样是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品,而且样品量超过了苏联三次无人采样任务的样品总重量(301克)。
嫦娥五号还实现了中国航天五大技术突破:地外天体自动采样封装;地外天体起飞并精准入轨;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携带月球样本高速返回地球;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材料二】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成功升空,标志着历时26年研发,经历三代系统、共计发射50颗卫星的北斗系统,终于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整个北斗建设过程分成了三步走策略,对应北斗一号,二号和三号系统。
其中,一号主要为试验系统;二号为区城服务系统;三号为最终定型的全球服务并带有区域增强的系统。
北斗三号系统的30颗卫星包括3颗GEO(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卫星、3颗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4颗MEO(地球中圆轨道)卫星,是人类现有导航卫星系统中最独特的创新设计,其能通过高轨卫星导航和短报文功能重点为业太地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材料三】神舟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功勋飞船,采用三舱式(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构型。
中国航天人通过11次任务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各项核心技术。
然而,面对未来“星辰大海”的载人探测梦想,现有载人飞船的不足愈发明显,如仅能运送3名航天员、货运能力有限,一次性使用、寿命较短、功能和拓展性有限。
中国航天人极有必要研究下一代载人飞船。
2020年5月5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随着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首飞。
它采用最新的两舱式(推进舱、返回舱)布局,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容量更大,最多能搭载7名航天员,拥有较强的货运能力,在太空中使用寿命更长。
通过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它可以通过更换隔热模块实现多次低成本重复使用。
群伞气囊缓冲设计大幅提升了回收过程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为适应不同任务需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设计了大、小两个版本。
由于飞船整体隔热能力大幅提它足以适应包括载人登月在内的载人深空探测计划。
这些优势远远超过了神舟飞船的核心指标,也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之一。
(摘编自毛新愿中国航天十大高光时刻)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述材料介绍了2020年中国航天的三个重大事件,体现了中国对人类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
B.材料介绍嫦娥五号实现中国航天五大技术突破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材料二介绍了北斗系统的建设历程,策略,以及三号系统的构成,设计特点及服务水平。
D.材料三介绍了神舟飞船的构型,现有载人飞船的不足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特点。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具有哪些优势?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概括。
七、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海南灯塔海南岛海域辽阔,有众多的港口、暗礁、险滩和岬角。
对于船员们来说,灯塔是最直观有效的避险和校正航标,攸关安全乃至生死。
在航海活动中,船员可以根据灯塔的方位、高度、射程等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远近,在迷雾、风暴等恶劣环境中也不会迷路。
由此,灯塔也被誉为“航船的保护神”。
目前,海南沿海地区分布着30多座灯塔和400多个大小灯桩、灯浮标等航标。
这些大大小小的灯塔和航标,如环嵌宝岛的夜明珠,形成绵长的灯塔链。
矗立在海南省文昌市北端海角的木栏头灯塔,就守卫着一片格外危险的水域。
这里扼守着琼州海峡东口,岬角前方有着海水流速号称世界第二的“急水门”,海况极复杂,暗礁密布,到了退潮时,海上甚至会出现一段段“小瀑布”般的激流。
历史上这片水域被叫作“鬼门关”,船只常会遇险。
灯塔建成后,过路航船不再误入歧途。
20XX年3月,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铜鼓咀新灯塔建成,这座形似火箭、位于文昌航天发射基地附近的灯塔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护航“天运”。
海上运来的大型火箭会凭借灯塔指引进入基地,同时,灯塔还为火箭发射进行安全警戒,设置专用方位点校准轨道坐标。
海南省三沙市目前已拥有灯塔十几座。
北礁灯塔和浪花礁灯塔被称为西沙双子塔,如同屹立在南海上的“女神”,守护着西沙的南、北大门。
没有灯塔之前,两礁附近水深流急,平时涨潮时礁盘多隐没水下,很难发现,有不少船只在此触礁遇难。
灯塔建成后,避免了很多海难。
一些在附近打鱼的渔民喜欢把渔船锚泊在灯塔边上的环礁湖里,躲避风暴或休憩。
他们说:“有灯塔在,心里更踏实。
”如今,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已一日千里,但卫星导航定位仍有微量偏差,而即便是微量偏差,也可能导致船毁人亡,所以,船长、水手仍喜欢看灯塔导航。
灯塔是航船的守护神,而守灯人则是灯塔的守护者。
灯塔需要24小时有人值守,“人塔合一,塔人不分”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行。
守灯人的生活充满了琐碎和寂寞,他们也被称为“海和尚”。
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枯燥的工作之外,还穿插着困苦甚至危险。
在海南的不少灯。
- 1、本文档共15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此文档《2022中考语文二轮复习11说明性文本阅读专项复习习题》由用户(夜归人)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670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