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化学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2014届高三下学期化学试卷
1、 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子题,每个子题3分,共42分。每个子问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问题的含义)
2、 1.据报道,光合作用可以在太阳能的帮助下从CO2和H2制备RCH。反应原理如下:2CO2+2H2O2HCOOH+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HCOOH分子中既有极性键,也有非极性键。
在反应中,CO2被氧化,O2是还原产物。
在反应过程中,每转移021023个电子,产生24L气体。
这个过程就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测试地点:
氧化和还原反应
专题:
氧化反应专题。
分析:
3、 在CO2+2H2O2HCOOH+O2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C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这个过程是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来解决的。
回答:
4、 解决方法:A.HCOOH分子中只有极性键,没有非极性键。﹣COOH不含O﹣O债券,所以a是错的;
5、 B.当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C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时,在反应中,CO2被还原,O2为氧化产物,所以B是错误的;
6、 C.反应中,每转移021023个电子,生成1mol气体,但条件未知,无法确定体积,故C错误;
7、 D.由光的反应条件可知,该过程利用太阳能转化化学能,故D正确;
所以选d。
评论: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这是一个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是答案的关键,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转移电子的考查。选项C是易错点,所以题不难。
2.(3分)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依据正确的是()
溶液和胶体:是否存在廷德尔现象
纯物质和混合物:它只包含一种元素吗?
离子和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吗?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能导电吗?
测试地点:
分散、胶体和溶液的概念和关系;和纯混合物;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专题:
物质分类专题。
分析:
a、分散体系的分类是基于分散质颗粒的直径;
b、根据材料类型分析;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根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来分析。
回答:
溶液:A、分散体系的分类是根据分散质颗粒的直径,1% 100nm是胶体,小于1nm是溶液,大于100nm是混浊液体,所以A是错误的;
B、仅含一种物质的纯物质,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所以B是错的;
C、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所以C正确;
D、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所以D错误。
所以,选c。
评论:
本题目考察物质的分类,重点考察基本概念。这并不难。
3.(3分)在酸性介质中,将(NH4)2S2O8(过硫酸铵)溶液滴入MnSO4溶液中,会引起如下反应:Mn2++S2O82 ﹣+H2O → MnO4 ﹣+SO4 ﹣+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Mn2+可以通过这个反应来测试。
氧气对比:S2O82﹣>MnO4﹣.
反应中酸性介质可以是盐酸。
如果形成1mol的氧化产物,就会转移5mol的电子。
测试地点:
氧化和还原的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的计算
专题:
氧化反应专题。
分析:
A.在酸性条件下,锰离子可被过硫酸根离子氧化生成高锰酸根离子,呈紫色;
B.在同一化学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C.盐酸是强还原性酸,可被过硫酸根离子氧化;
D.根据氧化产物与转移电子的关系,计算转移电子数。
回答:
解决方法:a .在酸性条件下,锰离子可被过硫酸根离子氧化成高锰酸根离子。锰离子是无色的,高锰酸根离子是紫色的,所以Mn2+可以通过这个反应来检验,所以A是正确的;
B.在这个反应中,过氧二硫酸根离子的电子价还原为氧化剂,锰离子的电子价增加为还原剂,所以高锰酸根离子是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所以氧化性的比较:S2O82﹣>MnO4﹣,所以b是正确的;
C.盐酸是强还原性酸,可被过硫酸根离子氧化生成氯气,不能作为酸性介质,故C错误;
D.Mn2 ++ H2O→MnO 4 ++ H+转移电子
1摩尔5摩尔
1摩尔5摩尔
因此,如果生成1mol的氧化产物,就会转移5mol的电子,所以D是正确的;
所以,选c。
评论:
本题考查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显然元素的化合价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注意盐酸是强酸,也是强还原性酸,容易被强氧化剂氧化,这是容易出错的一点。
4.(3分)在室温下,下列各组粒子在规定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 ()
0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CH3CH2OH,SO42﹣%,Cu2+,Na+
向溶液中引入二氧化硫:CO32﹣%、溴、钾、铵
中性溶液:Fe3+,Al3+,Cl﹣,NO3﹣
在pH=2的溶液中:Cu2+, CH3CHO,Cl﹣,SO42﹣.
测试地点:
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b、通入SO2后的溶液呈酸性;
C.Fe3+和Al3+水解时呈酸性;
D.pH = 2的溶液是酸性的。如果离子之间没有反应,大量的离子可以共存。
回答:
解:A. 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与CH3CH2O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引入SO2后的溶液呈酸性,CO32﹣%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Fe3+和Al3+水解时呈酸性,在中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故C错误;
D.pH = 2的溶液是酸性的,离子之间没有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所以D是正确的。
所以选d。
评论:
这道题考察的是离子共存,是高频考点。它侧重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通过明确的信息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熟悉离子之间的反应是很容易的。
5.(3分)(2013年朝阳区一模)下列反应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不正确的是()
在新鲜的氯水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黄绿色从Cl2+2OH﹣=Cl﹣+ClO﹣+H2O.中消失
将酚酞溶液滴加到碳酸氢钠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碳酸氢钠﹣ H++Co32 ﹣
将FeCl3溶液滴入Mg(OH)2悬浮液中,产生红棕色沉淀3mg (OH) 2+2fe3+= 2fe (OH) 3 ↓+3m2+
将饱和溴水滴加到少量苯酚稀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测试地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 .在新配制的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后,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b、碳酸氢根离子水解呈碱性;
c、氯化铁水解呈现酸性,能溶解氢氧化镁,促进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d、苯酚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回答:
溶液:A、NaOH溶液滴入新鲜氯水后黄绿色褪色,这是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 cl ﹣+clo ﹣+h2o;因此,a是正确的;
b、将酚酞溶液滴入NaHCO3溶液中,溶液因碳酸氢根离子水解呈碱性而变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HCO 3·﹣·oh·﹣+h2co3;b是错的;
c .向Mg(OH)2的悬浮液中滴加FeCl3溶液,生成红棕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Mg(OH)2+2fe 3+= 2fe(OH)3↓+3 m2+;因此,c是正确的;
D、向少量苯酚稀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故D正确;
所以选b。
评论:
本题考查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分析、写法。掌握反应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题的难度适中。
6.(3分)氧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6O2和18O3是同素异形体。
氧和其他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O2到O3和16O到18O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在与O Na形成的两种稳定化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量为1: 2。
测试地点:
同构;同位素及其应用;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题:
物质分类专题。
分析:
A.相同的元素成分,不同形式的单质都是同素异形体;
B.No是非盐氧化物;
C.O2到O3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1O到18O的变化是同位素之间的转化,是核反应,是物理变化。
d、氧化钠中阴阳离子的数量比为1∶2;过氧化钠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比例是1∶2。
回答:
解法:A. 16O2和18O3是由氧形成的不同单质,彼此是同素异形体,故A正确;
B.氧和其他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比如NO是非盐氧化物,那么B就是错的;
C.O2到O3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1O变18O是同位素之间的转化,是核反应,是物理变化,所以C是错的;
D.在O和Na形成的两种稳定化合物中,氧化钠中的负离子数比为1:2;过氧化钠中负阳离子的数量比也是1: 2,所以D是正确的。
所以选择了ad。
评论:
不难考察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物理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需要注意的是,核反应是物理变化。
7.(3分)(2011年南通一模)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用激光笔鉴别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
实验室使用图中所示的装置收集SO2。
从碳酸氢钠溶液中除去碳酸钠,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并过滤。
当制备某种物质的浓缩溶液时,用蒸馏水清洗容量瓶,然后用要填充的溶液润湿。
测试地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除杂;物质检验与鉴定实验方案的设计:气体的收集;用一定量和浓度的物质配制溶液
专题:
实验评价题。
分析:
A.胶体有丁达尔现象,溶液没有;
B.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应采用向上空气排放的方法收集;
C.它们都与Ca(OH)2反应;
D.制备溶液时,容量瓶不能被弄湿和清洗。
回答:
溶液:a .胶体有廷德尔现象,溶液没有。淀粉溶液是胶体分散体系,而蔗糖是溶液,所以用激光笔识别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所以A是正确的;
B.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应采用向上排气的方法收集。图中进气管应延伸至气瓶底部,故B错误;
C.都与Ca(OH)2反应,除去杂质的物质和杂质全部反应出来,不符合除去杂质的要求,所以C是错的;
D.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不能沾水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后容量瓶无需干燥,故D错误;
因此,选择a。
评论:
本课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物质鉴定、气体收集、除杂和溶液配制等。它是综合性的,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不难。
8.(3分)下列相关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有()
HCl中含有的少量Cl2被图1所示的装置除去。
用图2所示的装置蒸发三氯化铁溶液,制备无水三氯化铁
“喷泉”实验可以用图3所示的装置来完成。
通过图4所示的装置制备和收集干燥和纯净的NH3。
测试地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物质分离与纯化基本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专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氯不溶于饱和盐水,不能被饱和氯化钠溶液吸收;
b .加热时氯化铁水解生成氢氧化铁;
C.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喷泉;
D.氨气的密度低于空气,应采用向下排空的方法收集。
回答:
解法:A .氯气不溶于饱和盐水,Cl2中含有的少量HCl被图1所示的装置除去,故A错误;
B.氯化铁受热水解生成氢氧化铁,不能直接蒸发制备,故B错误;
C.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导致圆底烧瓶中的压力降低,从而形成
- 1、本文档共18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565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