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医学论文-腹股沟疝术中疝囊寻找困难的对策.doc


《临床医学论文-腹股沟疝术中疝囊寻找困难的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论文-腹股沟疝术中疝囊寻找困难的对策.doc(2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临床论文-腹股沟疝手术中寻找疝囊的对策作者:叶、王炳生、周金成【关键词】腹股沟疝囊自从经典的Bassini疝修补术创立以来,腹股沟疝手术的修补方法和材料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1但文献中很少有这种常规手术找不到的疝囊治疗的报道。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难以发现疝囊时的相关临床策略。
2、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7年1月至20XX年1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腹股沟疝修补术512例。
3、其中术中发现疝囊困难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787岁,平均(20XX.岁。
术中6例诊断为滑疝。
4、10例疝囊隐匿于腹股沟管内;疝囊位于腹股沟管外4例(股疝2例,闭孔疝1例,腹壁疝1例)。
其余3例未能找到疝囊。
5、2手术方法20例患者在发现疝囊后,按照相应的疝治疗要求进行修补。
6、3例未发现疝囊,其中2例认为腹膜后脂肪组织下移,术中切除多余脂肪组织,加固腹股沟管后壁。
另一例明确为大隐静脉球扩张,未治疗。
3结果20例发现疝囊困难的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无疝囊2例,随访412个月无复发。
讨论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的手术之一。
术中成功发现疝囊是后续修补的重要前提。
大多数腹股沟斜疝的疝囊容易在精索前内侧发现,但有时难以发现。
7、术中找不到疝囊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疝囊隐藏在腹股沟管内;滑动疝;疝囊位于腹股沟管外;术前诊断错误,肿块不是疝囊。
8、因此,手术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全面检查身体,特别是腹股沟肿块的位置、活动度、质地,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结合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尽量做出正确诊断。
疝囊隐藏在腹股沟管内时,手术者需要耐心细致地解剖。
手术中,首先将精索游离至内环缘,提睾肌筋膜和肌纤维纵向分离。
因为增厚的提睾肌筋膜可以掩盖疝囊,所以应该沿着这条线切开这块筋膜。
本研究中,有2例在厚提睾肌筋膜内发现疝囊。
另外,不下垂的小疝囊有时可位于内环下,所以要重点寻找此处肿块小且侧的疝气。
在这项研究中,有3个案例,他们都是瘦年轻女性。
可接受的肿块大小类似花生,位于侧面。
手术中在这个位置发现疝囊。
疝囊的存在也可能伴随腹膜外脂肪组织的下移。
有时需要切开其表面的筋膜,剥离脂肪组织,露出疝囊。
所以腹股沟疝修补术不仅要满足于容易找到的疝囊,还需要仔细解剖,防止隐匿的疝囊遗漏。
术前仔细的体格检查对滑动疝的诊断很有帮助,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腹股沟滑动疝的存在:腹股沟区有较大较难的疝块,患者仰卧位接受,解除压力后疝块迅速膨出;虽然接受了疝气阻滞,但阴囊颈部仍感觉精索或附随物肥大,或内环口较大,检查时手指与外环之间似乎发现内脏组织。
滑动型腹股沟疝是一种特殊而罕见的类型,可以是腹股沟斜疝,也可以是腹股沟直疝。
其解剖学特征是覆盖器官的内脏腹膜层随器官一起通过疝环滑出,疝囊的一部分壁由未被内脏腹膜层完全包围的器官构成,同时滑脱的器官构成疝内容物。
根据疝囊与器官的关系,滑疝可分为三种类型:型疝囊内滑疝,滑出的器官有完整的腹膜覆盖,游离于疝囊外,无肠系膜。
事实上,这种类型的滑动疝器官靠近或靠近疝囊颈部,部分器官通过一侧从疝囊腔内突出。
型膀胱旁滑疝:以部分腹膜滑出器官为最常见。
型疝囊外滑动疝:大部分滑脱的器官在腹膜外,只有一小部分与疝囊相连。
本研究的6例滑疝中,5例为型,1例为型。
对于滑疝,手术者要深思熟虑,回忆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冷静对待手术中的困难和意外,避免不必要的器官损伤。
如果在分离过程中发现血管或肌肉组织较粗,组织容易渗血。
不要随意切割,强行分离。
只要时刻想到滑疝的可能,就可以减少伤病的发生。
对于滑动疝的治疗,采用腹股沟切口联合腹壁切口疝修补术(LaRoque法)较为理想,将疝囊所涉及的器官与疝囊的其他部分分离,闭合活动器官的腹膜裂,形成由壁腹膜组成的疝囊,然后根据腹股沟疝的要求在高位结扎或缝合,修复和加固腹壁。
但有时患者在手术体位时,加上麻醉因素,脱垂器官已经复位,所以滑动疝的诊断确实比较困难,尤其是II型和III型。
仔细寻找后,如果仍未找到疝囊,则有可能发现腹股沟管后壁的直疝或腹股沟韧带下的股疝或闭孔疝。
有时,通过进一步游离腹外斜肌上瓣,我们偶尔可以发现一个穿过连合肌腱的直疝。
或者也有可能在切开腹横筋膜后,发现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间歇性疝或部分膀胱壁疝。
肥胖患者有时发现很难区分腹股沟疝与股疝或闭孔疝。
此时需要游离或下拉皮瓣,将腹股沟韧带下缘暴露于耻骨结节,寻找股疝或闭孔疝向外膨出。
如果疝囊搜索仍无结果,应考虑误诊的可能,检查是否有皮下脂肪瘤、淋巴结肿大、大隐静脉曲张或腰肌脓肿。
本研究中无疝囊2例,均为肥胖,腹膜后脂肪组织多。
认为腹膜后脂肪组织下移形成“疝”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后,随访患者未发现“复发”。
【参考文献】1吴。
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术的新趋势J.实用外科杂志,20XX,21(:65。
- 1、本文档共2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此文档《临床医学论文-腹股沟疝术中疝囊寻找困难的对策.doc》由用户(两袖清风巴腊拉)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3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