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医学论文-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6例体会.doc



《临床医学论文-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6例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论文-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6例体会.doc(3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临床论文-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6例体会作者:,庞德仁,李华桂,张目的总结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经验。
2、方法1998年8月至20XX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皮瓣或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足跟、足跟底、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26例。
结果26块皮瓣中,25块成活,1块部分坏死。
经14年随访,皮瓣愈合良好,质地优良,经久耐用。
3、术中测量26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位置在外踝尖上方57cm,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穿过小腿中部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
4、结论带血管皮瓣的腓肠神经皮瓣简单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或牺牲主要血管。
为修复小腿中下段、足跟、足跟、踝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理想的供区。
5、【关键词】外科皮瓣;腓肠神经;皮肤移植Masquelet等人1于1992年解剖研究后提出了带皮神经血管的轴型皮瓣。
6、这种皮瓣因具有不牺牲主要血管、操作简单快捷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临床应用较少。
7、小腿远端、踝关节、足跟软组织运动差,血供差,外伤后易造成软组织缺损。
8、虽然有肌筋膜瓣、游离皮瓣等多种方法修复该区缺损,但操作复杂,有时需要牺牲主要血管,术后臃肿,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1998年8月至20XX年10月,我科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6例,疗效满意,现简述如下。
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自1998年8月至20XX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带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1861岁。
其中小腿开放性骨折后胫前皮肤缺损14例,小腿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溃疡形成、骨瘢痕3例,足背皮肤挫裂伤后皮肤坏死继发缺损5例。
足跟溃疡1例,足跟撕脱伤和跟腱外露创面3例。
8例相对新鲜,清创后一期手术。
其余在换药及伤口情况好转后进行二次手术。
术中观察和测量了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位置在外踝以上57cm,平均5cm。
腓肠神经内侧支的上血管侧伴行腓肠神经的血管穿过小腿中部的深筋膜,进入腓肠肌的深层表面。
皮瓣大小为4cm7cm6cm12cm,血管蒂长度为515cm,平均5cm。
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沿腓肠神经和隐静脉(窝中点至外踝内侧缘的连线)标出皮瓣轴线,皮瓣旋转点在外踝上方57cm。
测量旋转点到创面的长度作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的长度,根据创面大小沿皮瓣轴线设计皮瓣(每个皮瓣的长度和宽度大于创面1cm)。
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位置,切开外踝与跟腱之间的皮肤,将伴行隐静脉的腓肠神经与皮下浅筋膜层分离,在其表面至近端做尖分离。
至外踝尖上方约57cm处,可见伴行血管的腓肠神经穿深面,分布于腓肠神经表面并向近端走行,在神经两侧各5cm处切开深筋膜,使神经游离于深筋膜深面。
当神经分离到小腿腓肠肌腹中部时,神经会穿透深筋膜进入肌肉。
此时应注意不要将神经与皮瓣分离,整个皮瓣应与神经深侧的肌袖及周围深筋膜一起切断。
皮瓣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翻转180,通过皮下隧道或明道转移到受区。
如果供区较小,可以直接缝合;如果太大,需要植皮修复。
手术后进行“三防”处理,必要时用烤灯照射。
3治疗结果:本组25例皮瓣术后近期完全成活,无血管危象,1例部分坏死。
缺损用二期局部转移皮瓣修复。
术中测量了带血管皮瓣的位置(从外踝尖算起),成人57cm7cm,平均5cm。
腓肠神经内侧支的上血管侧经14年随访,皮瓣愈合良好,恢复保护意识,质地优良,经久耐用。
2例术后轻度肿胀,1例二次塑形后外观改善,1例足跟皮瓣出现压疮,换药治愈。
讨论1皮神经伴行血管轴型皮瓣的特点:伴行皮神经周围有血管丛提供营养,同时也供给周围一定范围的皮肤,与深部血管有广泛的交通支,这是设计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1这种皮瓣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带血管蒂的轴型皮瓣。
在四肢的许多供区,如腓肠神经、隐神经和前臂皮神经,带血管皮瓣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相应部位的缺损。
由于这种皮瓣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因此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被称为皮瓣的一次飞跃2腓肠神经带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作者应用腓肠神经带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踝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6例。
经随访观察,25例存活,1例部分坏死。
具有血供充足,操作简单,不需要动主要血管的优点。
它克服了以往肌瓣、筋膜瓣和游离瓣的缺点。
是临床治疗小腿中下段、足底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并提供了理想的供区。
3术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皮瓣的静脉回流主要依靠伴行静脉和浅深筋膜的静脉网。
切断椎弓根时,要保留一定宽度的皮下筋膜组织,皮下隧道要宽松,必要时通过明道切断转移,避免椎弓根受压;(腓肠神经血管蒂较长时,应防止皮瓣脱落,沿血管蒂近端分离更可靠。
这一点在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提及。
当皮瓣的神经血管蒂较长时,腓肠神经会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
此时如果按照传统皮瓣逆行分离法在深筋膜深面与肌膜之间分离,腓肠神经的伴行血管可能会与皮瓣分离,造成血供障碍。
1例为两条神经中的一条逆行分离,导致皮瓣脱套和部分坏死。
(分离皮瓣血管蒂时,如果血管蒂足够长,则不必分离伴行血管的部位。
如果一定要分离,一定要注意不要误伤外踝尖上方57cm的血管。
皮瓣蒂游离时,应从深筋膜下进行。
如有必要,使用显微镜避免损伤伴行腓肠神经的血管和远端腓动脉的交通支。
参考文献1MasqueletAC,RomanaMC,WolfG.以敏感浅神经血管轴为蒂的岛状皮瓣:小腿解剖学研究和临床经验。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2,2。
皮瓣在肢体再造中的应用。
马丁邓尼茨,1994年,158-161页。
- 1、本文档共3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此文档《临床医学论文-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6例体会.doc》由用户(两袖清风巴腊拉)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3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