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医学论文-脾气虚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oc







《临床医学论文-脾气虚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论文-脾气虚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临床论文-脾气虚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作者:霍云华、王红霞、汪士鋐【关键词】脾气虚证;临床;中医基础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血生化之源,在藏象理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而脾虚证是临床多种疾病中最常见的证候。
2、因此,脾虚证的研究一直是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如D-木糖排泄率已成为脾虚证诊断的实验室指标。
现将近年来对脾虚证的研究大致总结如下。
3、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1脾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脾居腹内,经络与胃相通,所以由表及里。
脾脏和胃一起消化食物和饮料,吸收和转移营养。
4、因此,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脾的这些功能被称为“主运动”正如苏文经辩论:“饮入胃,溢精,失于脾,散精于脾气。
5、“脾输精微由心肺输变为养血,故脾既是化生之源,又有统血之功;此外,脾主清阳之气;主运水湿喜燥恶湿;脾开于口,其荣在唇,主肌,四肢。
6、2脾气虚证的病因病机脾脏疾病的病因有:饥饱、暴饮暴食,直接损伤胃肠道;饮食习惯差,过于偏食,导致脾胃精气不足;饮食不洁,过度食用寒凉,或过度食用辛辣、肥甘之品,均可损伤脾阳或耗伤脾阴。
此外,脏腑虚损相互影响。
其他脏器疾病和脾脏疾病也很常见。
如肺气虚,导致脾气虚;肝郁气滞,肝木逆土,肝脾两虚久滞等。
7、3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尤其是饭后腹胀;大便稀;全身气虚的症状,如四肢倦怠、气短懒动、舌淡、脉弱等。
脾若受损,“不能运化”,则气血脏腑经络之灵受损,肌形削。
所以有不痛不痒,嗜睡,四肢无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肿胀腹泻。
8、经络:三伤肌肉,肌肉萎缩,饮食不能皮肤(伊名张之皮郑伟)”4脾气虚证证候特征研究关于脾气虚证证候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
主要研究如下:梁等1在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门诊观察的1564例患者中,诊断为脾虚证的有407例,占02%。
进一步分析表明,有助于脾虚证诊断的症状有厌食(79%)、食后腹胀(33%)、面色萎黄(99%)、消瘦乏力(04%)、便溏(19%)、精神萎靡(89%)。
刘世锦等25抽取北京市几所重点中医医院的868例临床住院患者,对多项诊断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抽样分析,总结出当前脾气虚证的一般特征:(病例取自1988年,即中医规范化研究以来,已有相对统一的诊疗标准。
(疾病种类繁多,可在妇女、儿童、内科、眼、皮肤等129种疾病中找到。
(观察标本数量多,共868例。
(按中日友好医院1991年各科室病例比例提取的868例患者的病例比例,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眼科分别占1%、4%、4%、4%、1%、7%。
(在多种诊断因素的回归分析中,为了区分脾气虚证与其他证型,脾气虚证的入选病例应尽可能选择单纯脾气虚证型。
结果表明,脾气虚证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肠鸣音、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舌淡细嫩、口淡无味、面色萎黄、食后嗜睡、浮肿、唇淡、慢性出血、脉虚、四肢无力、腹痛、消瘦、低热等。
实验研究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体的多系统功能整合单位,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神经、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部分功能。
近40年来,学者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消化、免疫、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分子生物学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脾气虚证与消化吸收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与消化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
许多实验结果表明,胃肠动力、胃肠内分泌细胞、胃肠激素和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改变都是脾虚证的病理机制。
如李庆明等6观察脾虚胃痛患者胃黏膜超微结构,发现脾虚患者G细胞分泌功能低下,餐后血清胃泌素明显低于对照组。
杨等7测定了30例脾气虚证患者的胰腺外分泌功能。
结果表明,脾气虚证发生时,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同工酶和胰脂肪酶活性降低,胰淀粉酶同工酶活性降低的程度与脾气虚证的程度有关。
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是脾气虚证的病理机制之一。
2脾气虚证的免疫学研究中医认为,脾旺则不邪。
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免疫力下降。
贾军等8发现脾虚大鼠血浆丙二醛(MDA)升高,特别是红细胞膜MDA升高,可严重影响红细胞膜上各种具有免疫粘附活性的受体的活性,引起免疫力下降。
张梅等9用酶标免疫法检测,发现脾虚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血浆Fn)和吞噬细胞功能下降,且高度相关。
张梅等人也指出,脾虚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提示脾虚时白细胞粘附减弱。
刘玉生等10用ANAE法测定脾虚小鼠外周血T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
根据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T细胞可分为Th、Ts、Tc、Tm等亚群,其中Th和Ts在调节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万等11研究了脾虚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周期和BrdU+阳性细胞在脾脏中的分布。
发现脾虚小鼠细胞周期异常,脾脏Brdu+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脾结节缩小,帽区IgM+B细胞基本消失,说明脾细胞DNA和IgM合成不足,B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3脾气虚证与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发现,脾虚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会发生紊乱。
老鲜少12总结了脾虚时唾液淀粉酶活性、胃电、乙酰胆碱、血真胆碱酯酶含量、皮肤电位、尿VMA、多巴胺羟化酶、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血环核苷酸含量的变化,提出脾虚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增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应激能力较低。
胃肠道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它不仅能分泌各种消化液来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能分泌多种胃肠激素来调节消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生理功能。
近年来,学者们对脾虚证胃肠疾病模型动物血浆中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P物质和-内啡肽的缺乏做了大量研究,但结果不一13,14一般来说,脾虚胃肠激素分泌紊乱。
4脾虚证与微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根据中医“脾主血”的理论,如果脾虚不能运血,血瘀停滞,或者没有统摄之权,血溢于脉外,则一切血瘀均可为虚。
强调脾虚在血瘀形成中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脾虚与微循环系统和血液流变学有一定的相关性。
贾玉华等15观察70例脾虚证和脾虚证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变化,发现微血流速度减慢,管混周围红细胞聚集出血,管混交叉和畸形增多,清晰度下降。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表现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血沉加快,血小板聚集率增高,但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和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5脾气虚证与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微量元素是人体内各种酶的成分和激活因子。
它们源于先天,是水谷精气的一部分,后天通过脾胃的运输不断滋养人体。
脾虚必然影响体内微量元素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导致血清和骨骼肌中微量元素分布异常。
张立德等16测定了脾气虚证家兔骨骼肌中微量元素的变化,发现骨骼肌中钾、钠、铜含量降低,而铁、钙、锌含量升高。
马建伟等17观察40例脾气虚证患者,发现血清锌、铜含量降低(P,铜锌比降低(P,血清镁有升高趋势。
提示脾气虚证存在微量元素代谢异常,其含量变化与中医脾虚证有关。
6脾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分子水平上对脾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传递和基因表达方面。
刘小英等18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p53相关癌基因表达异常。
刘素梅等19发现加味四君子汤能增加脾虚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
王肃等20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利血平脾虚证大鼠模型大脑皮质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结果发现,在两个芯片上的4096个靶基因中,有145个脾虚证模型的基因以相同的方式差异表达,占检测基因的45%,其中已知有27个基因上调,20个基因下调。
罗等21利用cDNA芯片技术研究了脾气虚证外周血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并将脾气虚证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
结果慢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脾气虚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CDCDPF4和RARB基因表达下调,而IGKC、DEFA1和GNLY基因表达上调。
结论脾气虚证的发生有免疫相关基因组学基础。
7脾气虚证与唾液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运用现代研究方法,探讨唾液流速、唾液淀粉酶活性、唾液免疫功能与“脾病”的关系2225,以探讨“脾主唾液”理论的科学内涵,同时为脾证的客观诊断提供全部发现。
陈德振等26报道健康人、脾阴虚组、肾阴虚组唾液流率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
脾阴虚组和肾阴虚组单位时间唾液溶菌酶含量低于健康人,且有显著性差异,而脾阴虚组和肾阴虚组无显著性差异。
孙立军等27发现脾虚大鼠唾液腺中白细胞介素-6(IL-、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唾液溶菌酶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大鼠,提示脾虚证与大鼠唾液免疫存在一定的关系。
何应亭等28通过临床症状的观察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检测,同时观察消化系统和非消化系统,了解脾虚证某些检测指标的特异性和脾虚证不同系统的共同特征。
共观察了18例正常人和3个系统10种疾病的43例患者。
各组同时观察淀粉酶活性和D-木糖排泄率。
结果表明,脾虚患者安静状态下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酶活性比值小于1。
脾虚证多系统间指标的两两比较表明,唾液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
3存在的问题随着脾气虚证研究的深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脾虚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实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足。
目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简单的理化检测和单一蛋白质的水平。
研究内容比较单一,低水平重复,研究深度不够,缺乏多指标同步监测研究。
因此,应加强脾虚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以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基础,整体与局部、微观与宏观紧密结合,引入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寻找具有代表性和内在关联性的指标群,这是脾虚证客观化、规范化研究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1梁,罗。
脾虚证计算机定量诊断的探索。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229-2刘世锦,林培冲。
中医各系统脾气虚证诊断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3(:9-。
中医妇科脾气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
辽宁中医药杂志,1997,24(:246-4刘士敬,杨,.中医脾气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
辽宁中医药杂志,1996,23(:195-5刘士敬,杨,.中医23(:293-吴、吴金郎等脾气虚证壁细胞线粒体G细胞分泌颗粒及胃黏膜血清胃泌素、SOD、MDA的变化。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16(:45-7杨,梁荣,陈,等16(:414-8贾军,曲瑞瑶,等实验性脾虚大鼠红细胞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13(:78-9,耿,等.脾虚证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和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浙江中医学院学报胡伟,等。
脾虚小鼠免疫状态及健脾益康丸对其的影响。
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36-371,今日100集。
实验性脾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周期及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4,3(:116-49-13金景山。
胃肠激素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中西医结合的关系。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杂志,1993,1(:63-14吴玉生,王凤祥。
神经降压素对胃肠疾病患者脾气虚证形成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15贾玉华。
脾虚证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同步观察。
浙江中医杂志,1991,26(:315-16张立德,周伟贤。
脾虚家兔骨骼肌肌电图和微量元素变化的实验研究。
辽宁中医药杂志,1995,22(:378-379。
脾气虚证与血清锌、铜、镁关系的探讨。
浙江中医药杂志,1990,25(10月):18,陈,等。
CAG证病结合模型胃黏膜病理及癌基因表达的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31-19刘素梅,曲瑞瑶,。
以及其他人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窦内SP、VIP和CGRPH含量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05-20王苏,陈,邹世杰,等.利血平脾虚模型大脑皮质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20XX,21(:.以及其他人脾气虚证免疫相关基因组学机制的初步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25(:311-22李怀东,孙立军。
唾液与脾肾的免疫相关性研究。
现代中药,20XX,8-23余华,郑敏勤,王文丽,等.麦粒.20XX,22(:65-24刘晓秋,梁,等。
脾虚证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变化与一氧化氮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中药药理与临床,20XX,18(:45-25潘.脾主津的病理生理及实验研究。
辽宁中医药杂志。
脾肾阴虚患者唾液溶菌酶和唾液流速的测定与分析。
江苏中医药,1996,17(:42-27孙立军,张登本,李怀东,等。
大鼠脾虚模型的唾液免疫学。
陕西中医药,20XX,25(:665-28。
- 1、本文档共7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此文档《临床医学论文-脾气虚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oc》由用户(两袖清风巴腊拉)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3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