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医学论文-胸痹从肝论治概论.doc






《临床医学论文-胸痹从肝论治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论文-胸痹从肝论治概论.doc(6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临床论文胸痹从肝论治概论【摘要】以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心与肝的生理病理关系探讨胸痹可从肝论治,从肝阐述胸痹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是胸痹治疗方法的延伸。
2、【关键词】胸痹;从肝论治;生理基础;病因和发病机制;胸痹的辨证论治属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3、大多数学者认为,胸痹的发生与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
4、然而,与此同时,心理社会因素在胸痹发病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5、本文从七情致病因素与脏腑相关的角度,指出胸痹的发生与肝疏血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肝论治胸痹。
1从肝论治胸痹的生理病理基础1心和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肝主藏血、藏魂、泄,心主血脉、藏魂。
6、心气推动血液在静脉中流动以流遍全身,而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也依赖于肝脏的排泄。
所以血证论说:“肝属木,木气健畅,故不抑郁,则血脉通畅。
王冰说:“肝脏储存血液,心脏对它起作用。
人在运动时,血液流经经络,而人在静止时,血液属于肝脏。
主肝血海所以也”可见,肝脏不仅可以储血,还可以调节外周血容量。
7、肝藏魂,心藏神,心主人体一切精神、智力、思维活动,但也与肝的导泻功能密切相关。
如果肝脏的导泻功能正常,气血就会调节顺畅,心情就会开朗。
2心经和肝经是相互联系的。
8、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都在胸中,正如医贯所说:“每脾、胃、肝、胆.有自己的系统,系在心包膜上与心脏沟通。
灵枢经别云:“足少阳之脉,绕髭入毛之界,与厥阴合用,否则,则行于时胁之间,为胸中之胆,散于肝上,透于心。
“以上都说明心和肝在生理上是通过经络联系的;相反,心与肝也通过经络病理对应,正如陈武宣所说:“十二经脉,外生六淫,其气闭塞.脚厥阴心痛,两胁急迫,导致小腹连阴及大腿疼痛。
“3五行关系的传递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肝为母脏,心为子脏。
五行相生的传递包括“母病与子”和“子病与母”两个方面心火太旺,势必耗木过多,木之不足属子母;而肝木不足,不能生火,火衰则母疾而子4从肝论治的病理学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表明,长期的愤怒、忧虑和精神紧张可引起较高的神经活动障碍,垂体-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调节异常,儿茶酚胺分泌明显增加,血液系统有高粘滞倾向,血小板聚集增加;此外,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可使交感神经特异性通路的调节异常,从而引起血管运动功能的紊乱,血管张力增高,微循环严重障碍2,均可使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痛。
5从时间医学角度看,从肝论治变异型心绞痛多发生在休息时,无明显诱因。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变异型心绞痛的发作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多发生在深夜,在你即将醒来或凌晨醒来时3,或在你早晨稍有活动(如翻身、穿衣、洗脸、刷牙)时,而在你做大量活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时往往不会发生4时问脏气法云:“心脏病之人,午时有智,半夜从容不迫;平胆主肝,肝为心之母。
平丹肝旺阳升时,心气阳升。
因此,在清晨,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从夜间的加重变为平静。
早晨57时为石矛,以肝为主,肝旺阳升,而早晨心绞痛者,相对固定,多是由于阳从肝升,不足以温通筋骨,脉寒而导致发作52从肝病机理治胸痹从肝论治胸痹的基本病机是肝心失调,即木火母子失调。
具体可分为虚实两证:阳性证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肝郁痰阻、肝郁火盛、肝风内动、心脉阻滞;虚证为心肝血虚、心肝阳虚、心肝气虚、肝肾阴虚。
1因焦虑抑郁、肝衰竭、气滞所致的情绪障碍;气滞则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心、肝淤血,阻滞痹证脉络;肝郁久则导泻失调,木不疏土,则脾不健,聚湿生痰,痰停于胸,阻滞心络,引起心痛;如果肝郁导致热久化为火,肝火与痰火交织,阻滞心脉,引起胸痛心痛,那么证治惠补中说:“气滞痰火,焦虑会引起心膈剧烈疼痛,继而胸痛。
“如果肝气郁结日久,火耗肝阴,阴不制阳,则肝阳亢盛,肝风内动。
血瘀痰阻,阻滞心脉而致胸痛心痛。
2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关系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故肝、肾、阴阳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如果久病或情志内伤,阳亢耗阴,从而导致肾阴虚,可导致肝阴虚。
时间长了,肝肾阴虚,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故杂病源流犀烛曰:“范之机为心之工,症见血少,面无色,惊悸,盗汗,梦遗,极心痛。
“3心肝阳虚,肝藏血,心主血,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经有经脉相通,故肝经病可影响心脏。
如果肝经偏寒,影响心脏,可使心肝同病;肝寒凝滞、母病子心阳阻、阴阻所致的气滞4心肝气虚能生火,肝气不足不能养心气。
久而久之,会造成心气不足,不能活血,导致心口因气虚血瘀而疼痛。
所以邪气郁结论说:“凡杨琪不足,少阴经气颠倒者,谓之阳虚阴昏,亦使心痛。
“气血之病不愈,久必损阴阳5心、肝、血虚,思虑过度,暗耗心力;或者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脾胃虚弱,转化来源不足,导致供血不足;或者发热消耗阴血,也导致肝血不足;既然木不傲,不可能生火,所以心脉失养,导致胸痛心痛。
从肝辨证论治1更年期女性患者多见心肝气郁,气机不畅。
症状为胸区闷痛,侧肋胀满不适,每次情绪低落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当治疗疏肝理气、理气活动时,可使用柴胡疏肝散2气滞血瘀,心脉不通丹溪心法说:“气血调和,百病不生,一郁,百病生。
“可见,如果心肝气滞日久,则气滞不能活血,使心络停滞。
临床表现为胸闷疼痛或刺痛,疼痛部位固定,双侧肋间疼痛,呼吸困难或腹胀,嗳气,喘息,舌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只用血府逐瘀汤3肝郁痰阻心络临床表现为胸闷疼痛或烧心,两胁胀满,腹胀,痰粘,舌苔厚腻,脉弦滑。
可采用疏肝化痰、行气通络的方法,方剂为瓜味薤白酒4肝郁痰浊的内治宜清肝化痰,然后可用黄连温胆汤。
主要症状为胸闷或灼痛,痰多而粘,口干而苦,心烦易怒,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5肝风内动、心脉阻滞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烧心、时停、头晕、耳鸣、头胀头痛、手足震颤麻木、口干咽燥、烦躁易怒、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舌苔薄而干、脉细或细。
治平肝熄风,可用镇肝熄风汤6心肝气虚,阴阳失调,胸闷心悸,有时心前区疼痛,伴有乏力、气短、双足浮肿、四肢畏寒、舌淡、脉弱;或可见心烦失眠,夜热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弱。
益气补肝汤(太子参、麦冬、黄芪、熟地黄、白芍、丹参、女贞子、炙甘草)以补益肝气、调理阴阳的方法加减7肝血不足,心脉失养顾医镜云:“肝心痛者常患木火郁,病也在血,故色淡如死,以肝心阴血虚为主,用参麦饮切。
“故用滋阴柔肝,补血理气之法。
症状包括心前区疼痛,心悸,不安,失眠,眼睛干涩,有时头晕,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宗彝金鉴补肝汤加减8肝肾阴虚、心气不足、胸痛隐隐、头晕目眩、目暗、心绪不宁、腰膝酸软、口干咽燥、盗汗、耳鸣、舌淡、脉数为主要症状。
为滋补肝肾,用关彝汤加减9心肝阳虚,心脉挛缩可表现为胸闷疼痛,遇冷起病或加重,四肢畏寒,神疲乏力,胆小怕事,面色苍白,唇暗,舌淡而胖,苔白而脉生。
采用温补心肝的方法,方剂为桂枝贾贵汤7结论中医运用散寒除痹、调理气血、通阳化痰、活血化瘀、补益心气、滋阴活血、温心阳等方法治疗胸痹,是治疗胸痹的常用方法。
但病机千变万化,其治疗也是因证施治,胸痹患者表现为肝经症状或肝病证候者并不少见。
从肝论治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薛明求脏医案说:“肝气的总规律是心气和谐,肝气郁结则心气不足。
因此,肝和心在生理上是相关的,在病理上是对应的。
沈清金鳌杂病之源,鼻烛之源,心痛说:“七情除喜之气可散,其余使肝郁心痛。
可见胸痹、情志刺激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肝论治胸痹的方法不同于常见的胸痹治疗方法,希望能拓展胸痹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于志强。
从肝论治冠心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2(:161-2李,徐惠仁,张,等。
肝郁气滞血瘀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医杂志,1991,10(:46-3陈正小霞。
动态心电图检测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及心电图分析。
临床集锦,20XX,18(:876-877。
4梁显良。
变异型心绞痛20例临床分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XX,20(:445。
5杨秀飞。
从肝论治冠心病的探讨。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7(:37-38。
6周天汉、陈聪、夏亮甲。
从肝论治冠心病五法。
四川中医药,1999,17(:12-7周承志,唐娟。
从肝论治冠心病五法。
湖北中医药杂志,20XX,23(10。
- 1、本文档共6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此文档《临床医学论文-胸痹从肝论治概论.doc》由用户(两袖清风巴腊拉)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3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