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中国石油战略对外的博弈选择.doc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石油战略对外的博弈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论文-中国石油战略对外的博弈选择.doc(3页珍藏版)》请在万象文库上搜索。
1、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石油对外战略的博弈选择[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逐渐显现。 本文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在分析四大国家能源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博弈论解决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能源,能源,战略,战略安全,国际关系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问题凸显。 中国石油进口占能源消耗的40%以上。 预计到2015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0%。 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是中国石油战略安全的真正威胁。 从长远和全球来看,“能源问题”的核心是“石油问题” 一
2、、美国石油战略及其对中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美国利用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国势力竭力将中国排除在“世界石油心脏”之外 北非、西非、中东、中亚、里海和俄罗斯构成一条带状地带,是“世界石油心脏地带” 其次,美国试图影响或操纵油价,以抑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美国已经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的60%以上,冷战后牢牢控制了世界石油价格的50%以上,可以极大地影响和控制世界石油价格。 第三,中国石油公司作为中国石油安全国际战略的主体,屡屡遭受美国的政治干涉。 二、日本的石油战略及其对中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高度依赖进口的能源消
3、费大国。 首先,日本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对中国构成了强大的挑战。 近年来,中日围绕东海石油资源开采的竞争,实际上是双方战略利益冲突的早期表现。 从俄罗斯安达线和安娜线的竞争可以看出日本能源战略的意图和对中国利益的威胁。 其次,对台湾省问题的态度模糊不清。 一旦台海发生战争,根据美日安保条约,日本肯定会帮助美国封锁中国的石油进口。 还有中日之间的高度不信任,钓鱼岛的领土争端。 三、印度石油战略及其对中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首先,领土争端是中印互不信任的根源,表现为对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的威胁和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 印度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威胁是石油运输的安全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将中国视为假
4、想敌。由于中印边界领土争端悬而未决,印度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石油运输。 其次,印度在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上与中国有着高度的利益纠葛。 四.俄罗斯的石油战略及其对中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两国关系友好,高层交往频繁。 但俄罗斯与中国若即若离,政热经冷,民众不信任。 它在安达-大连线上对中国的暧昧态度,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之争,对印度武器出口的先进程度,都说明它不是一个在各方面谋求最大利益的很可靠的伙伴。 如果我们把能源战略的重点放在俄罗斯,这无疑是一个重大风险。 另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国家希望身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第五,中国石油战略安全对策第一,构建和
5、谐的中美关系。 尽管中美两国在石油安全理念、战略甚至行为上存在差异,但按照和谐世界的理念,在石油安全领域,只要中美两国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或者在竞争下合作,那么两国在国际石油领域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实现各自石油安全和利益的双赢。 二是增加石油储备,以防台海有事。 中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应该包括能源供应和运输的安全。建议在当前和平时期,将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石油,增加储备。 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应该以至少五个月的消费量为基础;条件成熟时,应大力发展进口石油的管道运输。 第三,积极构建以中印为基础的亚洲经济共同体,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 在台湾省问题
6、解决之前,中国应积极与印度建立友好关系,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 尤其应阻止印度加入“亚洲版北约”,以确保台海战争爆发时中国战略纵深的安全。 印度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中俄关系非常友好。所以印度是我们争取的对象。如果印度能和中国友好,那么我们的石油运输就有一定的保障。 第四,积极发展中日能源合作。 中国和日本都是经济大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石油进口。总的来说,中国之间的全球石油竞争将是长期的。 中日两国能源战略不同,合作应该是首选,竞争为辅。 在合作方面,中国应该把重点放在能源技术和经贸合作上。 第五,政府应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我们应该更多地采用长期联合开发的模式,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获取我们在俄罗斯的石油利益。 第六,练好内功,提高综合国力。 当前,应进一步加大能源领域的科研投入,加大深海勘探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陆运、铁路、海运和输油管道等多种石油运输方式;大力发展替代能源等。 参考文献:[1]中国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561-572 [2]]BP世界能源统计2007 [M/CD]。.bp./Statistical评论2007.6: 6-28
- 1、本文档共3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2wx.com/view-11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