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龄化与工业市场,香港商报,1998年12月26日第1版第三产业:迎接第二次发展高潮:经济日报,1998年1月22日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1期参考文献 1996年中国金融年鉴刘:人口趋势与决策。税研究,1996年第5期,在此基础上,无论是从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的长远战略意义,还是从当前调整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落实人口调控目标的政策需要来看,都需要逐步将覆盖面从城市延伸到农村。针对我国城镇社会基本养老尚未全覆盖的现状,为确保到本世纪末,我国各类企业职工都能享受到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养老保险,必须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因
2、此,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推广和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越来越重要和迫切,这表明我国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后期,并将在下世纪初进入老年阶段(注:我国农村人口的年龄正在进入老年阶段,中国信息报4月1日, 1998年)民政部组织的部分省份农民调查显示,80.52%的农民选择“养老”作为农村最迫切的问题,15-64岁的有56947万人,占65.73%。 65岁以上人口5432万人,占6.27%。根据199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国86637万农村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4258万人,占28%。从我国国情分析,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制度运行效果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只能
3、实现广覆盖。从理论上讲,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福利保障之一,是人们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也体现在平等权益的分配关系中。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尽快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养老保险的长期成本。根据1994年劳工发展年度公报,到1994年底,中国退休人员与雇员的比例为1:5.1。第二,目前人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很高,对多层次养老的需求强烈,养老意识普遍增强,这也将使合理承担社会养老费用成为可能,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率仍然较低(见表1),因为与那些进行了类似改革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成本更低。所以承担相应成本的能力相对更高。就目前
4、的情况来看,中国正面临着改革养老金制度的绝佳机遇。任何改革都有机会和成本的平衡。根据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要使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走出困境,最关键的措施不仅是扩大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而且要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2)抓住有利时机。提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如何制定下一个世纪的人口发展战略,将是决定未来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是这样,2010年的替代水平仍将低于2.00,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将提前,人口峰值将低于16亿,青老比将增加,养老金负担率将从1990年的1/7提高到2000年的1/6。201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4和1/3左右,这意味着同时要面临继续控制人口总量和延缓人
5、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正因如此,超生子女为父母时仍实行独生子女率,这对于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既是必要的,也是公平的。然而,事实上,中国的独生子女远未普及。此时,如果总和生育率达到并保持2.10的更替水平,到2050年,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国内外类似的人口预测显示,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达到13亿,2010年将达到14亿。客观上需要尽可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如果一个孩子出生超过五六十年,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承受的年龄结构问题。然而,自1980年以来,这不是一个永久的解决办法。我国政府实行“普遍生育一个孩子”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1)实施人口战略,有效控制人口老龄化(2)延缓人口老龄化,提高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
6、。其优点至少有五点:第一,积极健康,延年益寿,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是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级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的流失;第三,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养老意识和能力,既减轻国家负担,又有利于建立鼓励人们接受教育的收入分配机制;第四,变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增加了就业压力,又客观反映了我国从业人员的结构和就业状况,实现了从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的转变,从而促进了综合国力和社会福利的提高;第五,按照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原则,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开拓新的费用来源,实现保险费的潜在收入水平。因此,我们建议考虑实行统一工作
7、年限的退休制度或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前一种现象使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反映和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后一种现象意味着学习时间越长,退休养老金越低,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所以有两个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是退休人员的大量隐性工作;第二,退休时工龄越长,养老金待遇越好。与中国那些人均寿命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意大利打算逐步将退休年龄从男性60岁和女性55岁分别提高到65岁和60岁。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龄都是65岁;我国实行性别和职业差异的退休年龄制度。年满63岁的男性可以自己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从2000年起,退休年龄将从63岁提高到65岁。德国从1972年开始实施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健康寿命的延
8、长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将成为可能。劳动力生产总成本会降低劳动力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与老龄化有关:直接成本是医疗费用,间接成本是养老金。据悉,中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68.9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3.2岁(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比较,上海证券报,1998年3月11日)。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4)实行统一工作年限的退休制度,或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人力资源优势,不应仅仅作为缓解就业矛盾的权宜之计,而应作为提高就业效率、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下去。因此,对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实施劳动预备教育制度,是实现从安置就业向高质量就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到
9、2030年,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学龄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国家统计局最新消息,未来3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最大,2016年将达到8.7亿的峰值。所以,除了在政策上建立鼓励人们接受教育的分配机制,还需要在制度上进行规范)。这种变化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不同学历劳动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极为有利。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而我国只有30%左右(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辉煌20年(三),浙江日报1998年9月25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这一趋势在今天将进一步显现。中国基本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倾向于前者的两个测算结果相差可能高达10个百分点。相反,在发展中国
10、家,劳动人口的就业率通常很高,但总人口的就业率却很低。在国外,发达国家总人口就业率相对较高,但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往往较低。)1993年,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达到36岁左右。比1990年高1年,比1978年高5年。据统计,目前我国15-24岁青年的就业比例在下降,而读书的比例明显上升,并呈逐渐上升趋势,1995年为19.13%,1996年为20.5%(注:我国15-24岁青年的就业比例在下降,读书的比例在上升,杭州日报,1997)它是我国社会养老基金积累的根本来源,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农民必须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义务和规
11、定。只有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劳动力,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劳动力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这不仅是实现农村社会基本养老,提高农民自身养老能力,真正摒弃旧的生育观念的前提,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可见,尽可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步伐。到2010年为扩大新的就业领域,预计人数将达到13.96亿人,城镇人口比例为31.5%。根据民政部完成的中国城镇体系预测与规划报告,到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24.5%,总人口12.76亿,城镇人口3.1亿。但是,到“九五”末,仍将有1600万城镇新增失业人员。有学者认为,目前失业
12、率已达5-8%(注:刘国光),因此现有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量极其有限,数以亿计的农村潜在失业大军将是未来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危机。根据国家形势课题组农村长期发展若干问题的系统研究报告,2000年,农村劳动力为6.6亿,而农村劳动力总需求仅为2.79亿。潜在失业人口3.1亿(注:杭州日报1996年4月1日),按85%的劳动参与率计算,实际失业人口将达到2.82亿。据经济新闻报道,未来五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和现有剩余劳动力总数将达到2.14亿,五年内仍有1.3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农村。(2)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新的就业领域,有效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
13、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功能。根据经济学原理,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时的产出水平就是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因此,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潜在收入水平,关键是要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调整和发展产业,通过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效益,不断探索和扩大收费基数。此外,中国劳动人口素质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和技术结构,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尽可能提供和增强吸收劳动力的机会和能力。为形成丰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创造必要条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只有26%左右,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996年是31.1%。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50%-60%,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超过35%
14、。据资料分析,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但总比重仍远低于国际水平。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开源节流,提高社会养老基金积累能力;(1)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加速增长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探索扩大收费基数。因此,筹集和使用养老基金不仅是代际分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也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从效率的角度看,这种分配应该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从公平的角度来看,这种分配应该体现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和利益。三是要符合我国人口变化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说,
15、就是要根据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在代际之间合理分配资源。专家预测,未来30年中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届时老年人口将逐年增加至3.35亿。未来20年,人口将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至27.43%,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更何况,我们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挑战,也就是说,如果不能理性选择就业策略,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还有国家财力和自身养老金积累的“黄金时代”。抚养人口比例将降至50%以下,社会抚养负担最轻,即从现在到2020年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佳时期,届时抚养比的上升将伴随着劳动人口比例的下降,这表明,另
16、一方面,在未来一二十年, 我们不仅要面对劳动人口比例和绝对数量的增加,还要面对失业人口继续上升的趋势。 根据中国国情研究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线叠加增长”的非常时期:总人口持续上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6亿左右;同时,到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将继续增加到9.41亿,所占比例将增加到2010年,约占67%。(2)未来趋势预测中国未来将面临三次人口增长高峰(见下表)。表1未来预测年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60岁以上人口百分比和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儿童和老年人之间的抚养比1995年为8.75.69 43.24 13.74 56.98,
17、2000年为9.30 6.11 44.16 14.79 58.94,2005年为9.84 742.94 15.6 0 58.54,2002年为16.02 10.42 7.21 37.66 53。5353366第二,寿命延长的数据表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比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瑞典,用了85年。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法国用了140年;中国只有13年,和国外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之前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2)我国老年人口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速度快、势头强、领先于经济发展的特点。(3)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和就业效益低,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本积累增加的时序优势没有得到
18、充分发挥和显现。四是征收范围窄,征收措施不完善;五是未能有效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第六,人口老龄化加剧,这是近年来养老金支出大幅增加的最直接原因。我认为:一是长期实行的宽松高比例的缴费免征额和因缴费率高而拒签率高的缴费制度;二是各种原因造成的旧账拖欠,包括深化体制改革的成本和支付标准过高。这有很多原因。应该说,在目前养老金负担仍然较轻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虽然累计总额在增加,但年度结余明显减少,支出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根据财务决算,到1995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943.27亿元。支出829.5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65.28%和381.46%。)1993年
19、,中国社会养老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7%、12%和24.8%。1994年收入增长26%,支出增长30%,积累下降8%左右。根据有关资料,笔者做了一个计算(注:高露:“社会保障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经济日报1995年3月28日第二期。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运行及发展趋势(一)特点及原因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以来,近年来,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两大特点:(1)90年代初,养老基金收入增长慢于支出增长,养老基金积累出现萎缩迹象。然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进一步表明,社会养老负担日益加重,养老基金积累更加困难,对养老基金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约束和后续效应。事实上,年轻一代也缺乏为老年人提供各种资源的
20、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和意愿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一是政府承担的基本养老社会支持;第二,传统的家庭养老;(3)以个人储蓄为基础的自收自支(2)老年人提出了强烈的社会养老需求,制约了养老基金的增长,影响了养老基金筹集的规模和效率,以及退休年龄标准的确定,实际上是继续储蓄还是支出养老的选择;第三,就业率和就业效益进入劳动年龄后会不会求职,其实是养老金能不能存起来的前提。第二,退休年龄。此外,至少有三大制约因素:第一,就业年龄养老基金来源于人们的工资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是否富裕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人口发展对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双重影响(1)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养老基金积累的潜在规模。就业率和就业效益制约基金积累的增长速度【关键词】人口/养老保险/抚养比/政策【郑文】1本文是对社会养老保险这方面的论述。因此,构建和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根据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出相关的政策选择和调整。许多例子表明,人口因素的财政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政策选择的范围,它对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将持续几代人甚至上百年。因此,粗略的调查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做出一个负责任的选择是多么重要人口发展与社会养老保险摘要人口形势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是极其巨大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