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身操作、讨论、交流,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个过程至少花1/2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折圆盘、描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渐了解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就在这里。老师话不多,让学生自己做。其实我们把圆对折后,画出来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老师总结: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关于圆的知识。将圆折叠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叠,像这样大小相同的圆的折叠是找不到的。比如在“认识圆”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把圆对折。通过手工测量折痕来学习圆的一些特征:这些折痕都经过一
2、个中心点,沿折痕画出的线段两端在圆的第三边,让学生自主探索中学数学,体验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要在做中学的课堂上设计出来,把课本上的既定结论变成学生探索的素材,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索新的思路,独特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不是通过简单的复习来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而是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让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关心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谁能把公式39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
3、使之成为我们目前能解出的除法公式?”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激发了学生的后续动力,让课堂充满了活力。2.在“3”后面加“6”,意思是369 = 4.在这里,是老师温柔的抚摸,赞赏的鼓励,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让他们重拾信心。)老师用学生错误的公式改编:谁能把“39”的“3”再换成一个?学生1:把3换成27学生2:把3换成72(学生们的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如果“3”不动,如何加一个数使之成为除法公式?1.在“3”前面加“6”,表示639 = 7。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慢慢抬起头。这道题他没有做错,但是我们六年级才会做!(学生们都很惊讶。这时,老师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轻轻
4、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棒。”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愧得快要哭了。比如在教“用9的公式求商”的时候,他复习了“9的乘法公式”。老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公式来编除法公式。学生们热情地算出了公式:学生1: 91,学生2: 182,学生3: 459,学生4: 39。学生4刚算完,其他同学就喊:“老师,他算错了,让学生的思想得不到束缚,创新灵感得不到凸显。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新的课堂氛围,摒弃教师的高压、灌输和创造。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好奇心、挑战性、想象力、动手能力等。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从“中心化的讲台”上走下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取长
5、补短,集思广益,让课堂成为“海阔天空,鸟语花香”的学习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课堂充满创新和实践,这曾经是一种有序的程式化模式。现在他们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过去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过程,现在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过去,我们更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轻松、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又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他们为什么站了两次?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讨论。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有的同学站了两次。教师将现实生活融入教学,让课堂活跃起来。以上动作是
6、学生经常玩的游戏,让学生算数,让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计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数数游戏开始。将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今天我们将学习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填“最小”再板书)。2和3的公倍数很多,不可能有最大公倍数。所以对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研究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6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我们称之为2和3的最小公倍数。老师:那很好。最小的是6。让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2和3的倍数6,12,18。最小的是什么?生:找不到最大的,就别要了。老师:像这样的数字是18,24和30.这就引出了话题:公倍数的老师让站了两次的学生说出
7、他们报的数字:6,12,18.发现它们都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问: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的同学站了两次。比如在教“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可以让数字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只有真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比如,教完“遇到实际问题”的例子,可以问:“现实生活。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其他合理的实际情况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问题重新编译成应用题,自己探索解决,为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2.让数学问题回归现实生活。因此,在教
8、学中,教师应通过吸收和引入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等密切相关的现代的、本土的数学信息材料来整合教材。另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性,让他们处于一种想知道,但又不想停下来的心境中,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具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小班。将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课堂,将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因此,教师更应该注意:1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提取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还可以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生活中的数学意识。也有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要让小学生的数学课“活”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让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包括个人和群体)在课堂上“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