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腹腔免疫治疗前后腹水中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研究腹腔免疫治疗前后腹水中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CA 19-9)的变化,探讨其作为评估腹腔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检测39例晚期消化道肿瘤腹腔转移癌性腹水患者腹腔内免疫治疗前后AFP、CEA、CA 19-9和常规脱落细胞。在免疫治疗之前和之后,将每个腹水中这些肿瘤标记物的读数相互比较,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结果腹腔免疫化疗后,免疫化疗有效组(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患者数为53.9%(21/39),肿瘤标志物下降率分别为AFP 38.1% (8/21)、CEA 52
2、.4% (11/21)、CA19-9 47.6% (10/21)。肿瘤指标下降率分别为AFP 11.1%(2/18)、CEA 11.1% (2/18)和CA19-9 5.6% (1/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有效组和无效组的6、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6。2%, 33.3%, 14.3%和38。9%, 27.8%和11。1%。 对有效组和无效组不同时期的生存率进行2检验,发现化疗有效组能有效提高6个月生存率(2=4.15,P0。05). 结论检测腹腔免疫化疗前后腹水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对腹腔免疫化疗的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腹腔内免疫疗法;腹水;肿瘤
3、标志物在腹腔免疫化疗前后恶性腹水中的临床意义及设想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在腹腔免疫化疗前后对恶性腹水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9例腹腔转移癌患者腹腔免疫化疗前后腹水中AFP、CEA、CA19-9的含量。分析了其与反应的关系。结果腹腔免疫化疗后,总有效率(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为53。9%(21/39),指标下降的病例为AFP 38。1%(8/21),癌胚抗原52.4%(11/21),癌胚抗原19-9 47.6%(10/21)。总无应答率(未缓解,NR+疾病进展,PD)为46。1%(18/39),指标下降的病例分
4、别为AFP 11.1%(2/ 18),CEA 11.1%(2/18),CA 19-9 5.6%(1/18)。(P 最近的研究表明,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CA 19-9)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 临床上癌性腹水是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困难。 目前,对于腹腔转移癌合并癌性腹水的患者,临床上常采用腹腔灌注治疗,以抑制癌细胞的快速生长,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腹腔内免疫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腹腔免疫化疗对癌性腹水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及其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
5、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21岁,平均51.5岁。 胃癌17例,大肠癌13例,原发性肝癌5例,胰腺癌4例。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心肺疾病,肝肾功能正常,4周内未进行抗癌治疗或使用胸腺肽等其他免疫调节剂,Karnofsky评分60分。 39例患者均为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住院时间均超过4周。所有患者的腹水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癌性腹水。肝癌合并腹水患者至少有CT或b超加AFP阳性诊断,排除生殖细胞瘤或胚胎腺癌。 1.2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前基本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b超定位腹腔积液,常规腹腔穿刺。 缓慢抽吸,并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及腹水量,在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尽
6、可能抽取腹水,观察确定无不良反应后,再向腹腔内注射药物。 注射完毕后,嘱患者仰卧,改变体位,以利于药物与腹膜均匀接触。 同时根据诊断性常规检查腹水蛋白含量/L腹水量,计算腹水蛋白丢失总量。 术后注意血压、尿量变化,给予胃复安注射液20mg,bid,止吐治疗。 具体免疫化疗方案:DDP 60mg+0.9% NS 40ml+IL-2100万U腹腔注射26例,DDP 60 mg+HASL 4000 u+0.9% NS 40 ml腹腔注射13例。 1.3观察指标(1)检测项目:腹腔免疫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1天各检测一次AFP、CEA、CA 19-9及腹水脱落细胞。 (2)评价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
7、O)相关疗效评价标准制定。 完全缓解(CR):治疗后腹水完全吸收,症状消失,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PR):治疗后腹水减少1/2以上,症状明显改善,持续4周以上;无明显缓解(NR):腹水减少小于50%或无变化;发展(PD):治疗后腹水增加,症状加重。 CR+PR是治疗腹水的有效率。 1.4统计处理采用配对2检验和四格表2检验。 结果2.2.1免疫治疗前后腹水脱落细胞检查结果见表1。 表1脱落细胞检查结果(略)注:两组治疗前后阳性率比较2=7.65,P 化疗无效组分别为11.1%(2/18)、11.1%(2/18)和5。6% (1/18)。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2 =8。77, 2= 11.68
8、, 2= 12.80,全P 表2腹水中AFP、CEA、CA 19-9的变化与腹腔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略)2.3腹腔免疫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生存率的比较所有患者随访至2006年10月,腹腔免疫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6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3所示。 表3腹腔内免疫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生存率比较(略)3关于晚期消化道肿瘤癌性腹水的讨论,主要是消化道肿瘤复发转移所致。 Tateishi等人认为腹膜播散也是最常见的复发形式。 消化道肿瘤中,腹膜表面、胃癌、肠癌复发率占复发病例的50%,胰腺癌占70%。 晚期消化道肿瘤一旦出现腹膜转移或复发,预后极差。 如果癌性腹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提高患者的
9、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顺铂是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其作用类似于烷化剂。它可以连接癌细胞的DNA并导致DNA失活。 静脉注射顺铂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有效,但对晚期消化道肿瘤伴癌性腹水的治疗不理想,大剂量使用时有明显的消化道和肾毒性。 顺铂腹腔给药可使药物在腹腔内聚集,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比血浆中高12 15倍3 高浓度顺铂在腹腔内停留时间长,通过细胞间孔隙直接或间接与肿瘤细胞接触,通过细胞的脂膜屏障被动渗入肿瘤细胞,与其DNA结合杀死肿瘤细胞,从而减少恶性腹水的产生。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生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肿瘤治
10、疗的新模式。 肿瘤生物治疗是指通过肿瘤宿主的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生长的治疗方法。 其抗肿瘤机制包括:增强宿主的防御机制反应,降低宿主的免疫抑制,提高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使其正常化,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强宿主的耐受性。 白细胞介素-2(IL-2)和高聚金葡素(HASL)是抗肿瘤生物免疫调节剂(BRM),能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增殖,诱导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 同时能增强NK细胞的活性,诱导和激活LAK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外周血白细胞,修复受损组织细胞,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4,最大限度地兴奋免疫机制,增
11、强抗癌作用,具有广泛的药物活性。 笔者认为在腹腔免疫化疗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各药物的优势,相互补充,发挥协同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达到控制腹水的目的。其原因可能是:(1)改变肿瘤细胞对化学药物的通透性和肿瘤抗原对BMR的敏感性;(2)化疗后肿瘤负荷降低,可使抗肿瘤生物免疫调节剂的治疗处于最佳状态;(3)抗肿瘤生物免疫调节剂能增强化学药物的抗肿瘤免疫活性,提高机体对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性,提高宿主免疫力;(4)抗肿瘤生物免疫调节剂可以杀死化疗后残留的肿瘤细胞,从而减少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腹腔免疫化疗方法,无论是联合全身化疗还是单独使用,都有很好的疗效。 如何客观评
12、价腹腔内免疫治疗对腹水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并估计预后,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为我们的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对39例晚期消化道肿瘤腹腔转移腹水患者腹腔免疫治疗前后腹水中的脱落细胞、AFP、CEA和CA 19-9进行了检测。 也是目前公认的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肿瘤标志物5,其前后变化反映了与腹腔内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 结果表明,腹腔免疫治疗前后腹水中脱落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71.8%和41.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说明腹腔免疫化疗对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 但脱落细胞的检查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单独作为判断指标是不足的。 比较腹腔内免疫治疗前后腹水中AFP、C
13、EA、CA 19-9的变化,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化疗有效组(PR)和无效组(NR+ PD)的CEA和CA均下降,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有效化疗组能有效提高6个月生存率(2= 4.15,P0。表明腹腔免疫治疗可提高短期生存率,但对一年以上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提示腹腔免疫治疗前后腹水中肿瘤标志物AFP、CEA、CA 19-9的变化及常规脱落细胞检查可敏感反映化疗疗效及预后。 腹腔免疫治疗后腹水中上述肿瘤标志物的读数下降,说明疗效好,预后好,反之预后差。 因此,检测腹腔免疫化疗前后腹水中AFP、CEA、CA 19-9的变化和常规脱落细胞检查是评价腹腔免疫化疗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1邓、。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临床内科学杂志,2002,19(增刊):29-31。2 Chatziantoniou VD。端粒酶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肿瘤病理学研究,2001年,第7卷第21期,第161页。3于艾君。晚期卵巢癌理想减瘤后顺铂腹腔化疗与静脉化疗的疗效比较。外国医学妇产科,2001,28 (1): 59-60.4朱.葡萄球菌素的免疫增强和抗肿瘤作用。中国肿瘤学杂志,1995,17 (6):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