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腹股沟疝分类方法的改进作者:王光辉,车向明,张莉,张峰,刘瑞婷【关键词】传统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有很多,但这些分类方法不能描述所有的疝,也不能评估疝的复杂性。 借鉴Gilbert、Nyhus和Schumpelick的分类方法,可以改进传统的分类方法,对所有疝进行分类,数据统计更简单。 常用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1959年Nyhus报道了他的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后,哈尔金斯提出了他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 哈尔金斯将疝分为四个等级:级:婴儿斜疝;级:轻度斜疝;级:中度斜疝或直疝伴结构缺陷;级:所有其他类型的疝,如股疝、复发疝等。 1967年,卡斯特恩提出了他的分类方法:期:内环正常的婴幼儿斜疝;期
2、:斜疝,内环增大,已有变形;期:所有直疝和股疝。 McVay和Chapp将斜疝分为小、中、大三个等级。 他们认为股疝是独立于斜疝和直疝的第三种类型。 1970年,Halverson和McVay将他们原来的分类方法扩展到五种类型:型是婴儿小斜疝;型为中型斜疝,内环扩大,通常不累及直疝三角;型为完全破坏直疝三角的巨大直疝或斜疝;型为位置特殊的股疝;型为复合疝,即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的混合。 1987年,Lichtenstein根据缺损的大小将直疝分为五种亚型:a、全直疝底;b .直疝底的外侧半部;直疝底部的内侧一半;d憩室;e其他 20世纪80年代,包括Glibert在内的50多位疝外科医生制定了一份
3、“疝手术和分类分析(CHATS)”登记表 其中,腹股沟疝分为五种类型,包括斜疝3型和直疝2型。 3型斜疝有:型,疝有合适的内环;型,疝有中等大小的内环,但不到两指宽,直疝底完整;型,疝内环可通过两指或更宽;型,疝是整个直疝底被破坏的直疝;型疝为直疝,直疝底部为不超过一指宽的憩室缺损,内环仍完整。 1993年Rutkow和Robbins增加了型疝,指“裤疝或斜疝、直疝和复合疝”,他们还增加了型疝股疝。 1993年,尼胡斯在疝第四版上发表了他的新分类。 这有助于术中选择与疝分类相匹配的手术方式。 在这种分类中,根据部位、缺损和疝囊的大小,内环和直疝底的完整性和功能,以及疝的复合类型和复发情况对Ny
4、hus进行分类。 Nyus 型斜疝有一个大小、形态、结构正常的内环,主要发生在婴幼儿,腹股沟管和直疝底疝囊完整。 Nyus 疝以斜疝内环大而变形为特征,但腹股沟管直疝底未见破坏或糜烂。 斜疝的疝囊不伸入阴囊。 Nyhus将型疝分为三种亚型。 -A型包括所有中小直疝,但无内环突出。-B型为较大的斜疝,其缺损向内延伸,侵蚀至整个腹股沟后壁和直疝底部。 这种类型的疝通常是腹股沟-阴囊疝。 尼胡斯也把滑动疝归为这一类型,因为滑动疝总是破坏腹股沟底区。 此外,这种类型还包括裤疝,即跨腹壁下血管的斜疝和直疝。 -C型疝是指股疝。 所有复发疝均为型疝。 -A型是直疝,-B型是斜疝,-C型是股疝,所有复杂的复
5、发性疝都是-D型。 尼胡斯的分类系统在美国和欧洲被广泛使用。 1998年,Stoppa在欧洲对这一系统进行了小幅修改,增加了一个“劣化因子”,即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一级。 熊彼特在1995年提出了第三个重要的分类。 这种分类在传统疝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缺损的大小。 他用“L”代表外侧斜疝,“M”代表内侧直疝,“F”代表股疝。 根据缺陷的大小评估缺陷的等级。 直径小于1.5cm的缺损评定为级,级为1.5 3 cm,级 3 cm。 最后,他用Mc来表示裤疝。 熊彼特分类法主要在欧洲使用,在美国使用不多。 2改良的腹股沟疝分类这种分类容易记忆,能描述疝的复杂程度。 它包含了吉尔伯特、尼胡斯和熊彼特分类
6、的特点(见图1)。无论是直疝还是斜疝,小缺损是指直径小于 3 4 cm或两指(医生的指示指和中指);熊彼特对中等缺损的规定是直径在1.5 3厘米之间。 改良疝分类法增加的另一种类型包括1% 2%的腹股沟疝。 没有交叉分类,比较全面。 注:其他包括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任何东西:股疝+直疝或斜疝;股疝+直疝+斜疝;巨大腹股沟缺损超过8cm(4指宽);前血管疝 答:斜疝;b:直疝;c:复合疝;d:股疝图1改良传统疝分类法(略)3关于腹股沟疝的讨论传统分类法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法。 但是,它不能描述所有的腹股沟疝及其复杂性。 在过去的40年中,许多分类方法已经明确了缺损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由此引起的直疝底完整性和内环功能的变化。 幸运的是,这些分类中有如此多的共同特征,以至于在改进的分类中它们被总结在一起。 改良的传统疝分类更详细地显示了腹股沟疝分类的复杂性。 因为这是基于当今所有外科医生使用的传统疝分类,所以记忆和使用都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