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L2 3或L3 4椎间隙穿刺,用CSEA药盒进行硬膜外穿刺,然后经硬膜外穿刺针插入腰椎穿刺针。 以5 10 s/ml的速度注入0.75%布比卡因0.81.5 ml。 结果所有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准确。蛛网膜下腔注射后1 4 min出现麻醉平面,麻醉平面固定在20 min,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是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老年;外科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最近,我们对47例75岁以
2、上的髋部手术后病人进行了腰硬联合麻醉(CSEA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75 93岁,体重45 72 kg,ASA 级,术前合并冠心病2例,糖尿病14例,原发性高血压28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脑梗塞后遗症1例。 32例异常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房性早搏、房颤、频发临界期早搏、心肌缺血、低T波、偶发性室性早搏、束支传导阻滞。 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X线、肝肾功能,手术时间40 220 min。 1.2麻醉前30分钟肌注地西泮10毫克和阿托品0.5毫克,并进行监测。 进入房间后,打开静脉通道,用心电监护仪常规监测
3、NIBP、HR、心电图、SpO2等生命体征,并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00 ml。 患者取屈侧卧位,选择L2 3或L3 4椎间隙穿刺,用百灵CSEA药盒穿刺硬膜外间隙,然后经硬膜外针插入腰椎穿刺针,穿刺硬脑膜/蛛网膜见脑脊液滴落,以5 10 s/ml的速度注入0.75%布比卡因0.8 1.5 ml,然后将导管置于距硬膜外间隙头3 4 cm处备用。 记录麻醉后5、10、15和30分钟的血压、心率和SpO2值。 常规鼻导管吸氧后采用PCA泵和0.1%布比卡因+芬太尼2 4 ug/ml进行术后镇痛。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P 结果本组病例中,
4、所有患者均获得确切满意的麻醉效果。 蛛网膜下腔注射后1 4 min出现麻醉平面,固定在20 min,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麻醉初期,血压明显下降,HR轻度升高(表1),2例血压下降25%,经加速输注和静脉注射麻黄碱5 10 mg后纠正。 与术前监测相比,EKG监测无显著变化。硬膜外注射7例。 术中监测SpO2 98% 100%,无明显呼吸抑制。 47例PCA患者中,2例因硬膜外导管脱出(VAS 7分)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睡眠中吗啡注射后疼痛缓解,其余45例VAS均在4分以下。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头痛、脊神经损伤、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麻醉前后循环功能的变化见表1。 表1麻醉前后循环功能变化
5、(略)与麻醉前比较,P 方法最好选择生理干扰少,麻醉停止后能迅速恢复生理功能的药物和方法。在麻醉过程中,能有效地维持和控制机体处于生理或接近生理的状态(包括呼吸、循环和内环境的稳定),满足外科手术的需要。 全麻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大,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慎重选择。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髋关节手术患者,麻醉效果迅速,术区肌肉松弛完善,术野暴露清晰,操作简便。 CSEA安全有效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腰麻剂量,及时补充硬膜外药物。 硬膜外导管用于腰麻不完全或手术时间延长及术后镇痛的患者。 本组7例在麻醉后110 min硬膜外腔加入局麻药,其余均在腰麻后手术。 完善的术后镇痛可以减少肺部感染
6、,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髋关节活动度,提高手术效果1 由于循环系统代偿能力差,麻醉前注射了500 ml平衡液。 该组患者在麻醉后5 min血压明显下降。但在快速补液和静脉注射5 10 mg麻黄素后,血压和心率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术中呼吸循环平稳。 老年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降低,适当输注胶体液,避免大量结晶液,及时输血,维持有效血容量是循环稳定的决定性因素2 老年患者肺通气储备功能下降,术中常规吸氧,SpO2受到严密监视。严禁静脉复合众多辅助药物,以免抑制呼吸和循环。 警惕术中骨水泥引起的缺氧、低血压、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心输出量减少等并发症。 骨水泥植入前,增加吸入氧浓度,维持正常血容量3,预防性给予氢化可的松100 mg,做好骨水泥反应的应急准备和处理。 本组虽无骨水泥反应,但使用时应密切观察。 CSEA是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安全、准确的麻醉方法,只要掌握合适的药物剂量和注射速度,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严密观察患者。 参考文献 1曹志明,李胜德,马桂芳。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 742-743。2庄新亮,曾,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