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护理措施。 方法:总结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 结果: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至8年,功能恢复良好,无腰腿痛复发,无护理并发症。 结论:椎间开窗双侧梯形减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心理护理、术前相关知识的指导和评估、术后病情的密切观察和并发症的护理、早期、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摘除及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扩张中央椎管和外侧管,同时要求尽可能保留后部结构,维持腰椎的稳
2、定性,避免术后腰椎滑脱和腰痛的发生。 自1998年9月至2005年1月,我科对94例患者进行了双侧梯形减压术和髓核摘除术,切除了上椎板的1/3、下椎板的1/3和内侧关节突的1/4 1/3,保留了较多的椎体后部结构。此外,早期配合下肢抬高和腰背肌训练,增加了腰部软组织的力量,减少了神经根的粘连。 通过临床观察,疗效满意,长期随访无复发。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61例,女性33例,年龄17 68岁,平均年龄44岁。 病程6个月至6年,平均2.7年。 L4/5突出36例,L5 S1突出23例,L3/4 L4/5突出4例,L4/5 L5S1突出28例,L3/4 L4/5 L5S1突出
3、3例。 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神经根定位症状明显,CT或MRI扫描显示诊断为手术指征。 症状和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 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本组病例多来自基层单位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缺乏相关医学知识,长期腰腿痛,保守治疗效果差,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时,入院后担心术中神经损伤导致瘫痪或疾病复发,术前紧张焦虑情绪严重。 因此,护士应在术前主动巡视病房,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深入浅出地介绍这种手术的特点及优点、麻醉方法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认真听取患者陈述,了解患者需求,在同一病房多介绍成功案例,解除患者的顾虑和忧虑,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增强战
4、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1.2术前准备除一般常规护理外,还应协助患者做术前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试验、肝功能、腹部b超、心电图、腰椎X线片、CT或MRI等。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保持排便通畅。 指导患者正确掌握直腿抬高和腰背肌五点功能锻炼的方法,有利于术后腰背肌锻炼的顺利开展和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继续。有必要说明其必要性,让患者主动按要求锻炼。 还要指导患者进行卧床排便训练,防止术后尿潴留。 2.1.3协助医生做神经系统检查,了解双下肢的感觉、肌力、反射及一些特殊检查如Lasegue氏、Bragard氏等。,并在术前判断马尾和神经根的受损程度,便于术后对比,作为术后观察病情变
5、化的依据。 2.2术后护理2.2.1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的搬动与监护,患者一般三人平躺在硬板床上。 移动时保持脊柱挺直。如果有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患者面部,注意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监测患者病情直至稳定,并详细记录。 2.2.2睡姿与饮食一般在手术后,到枕下平躺6小时,以压迫切口,减少出血和麻醉反应,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6小时后,做轴向翻身1次/2h 1次/3 h,同时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按摩骨突起,防止褥疮。 术后6小时,应禁止患者进食。6小时后,患者应先喝少量水。如果没有胃部不适、呕吐等症状,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12
6、小时后,他们要吃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排便通畅,以促进伤口愈合。 2.2.3切口手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渗漏情况,注意有无出血或渗出物。如渗漏过多,及时换药,并观察切口周围有无肿胀。 如有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数量,每隔一定时间将引流管从切口端挤压至引流袋处,评估并记录一次/1小时,第一个24小时的引流量应小于250 ml,第二个24小时的引流量应小于50 ml,然后即可拔管。 如有异常,立即向医生报告。 2.2.4观察脊神经功能。术后应密切观察腰腿痛症状是否减轻,双下肢感觉、运动、麻木是否减轻,直腿抬高程度是否
7、增加,有无排尿困难等。 术后24小时内每小时评估一次,以后每天评估一次,并与术前进行比较。 2.2.5硬膜囊撕裂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的观察与护理:一旦有硬膜囊撕裂的患者修补后,术后应低头高脚休息,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操作。 本组有5例。经上述治疗后,均于术后两周内恢复。 神经根牵引刺激后水肿:遵医嘱应用七叶皂苷钠、氢化可的松等脱水剂。 可缓解术中神经根刺激引起的水肿,使神经功能最大限度恢复。 椎间隙感染是腰椎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术前30分钟静脉输注抗生素,术中各环节消毒无菌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手术切口及伤口包扎等。 一旦出现这种并发症,首先要做好心理护理,遵医嘱使用镇痛药,根据药敏试验
8、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本组无此类并发症发生。 2.3康复指导手术摘除髓核,由于术野积血、术中神经根松解后反应性水肿及神经根鞘轻度损伤,可使神经根肿胀渗出,术后机化血肿,导致神经根粘连1 通过早期直腿抬高运动,保持神经根不断上下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帮助水肿消退,避免术后粘连。 术后第一天和术后第一天,要卧床休息,卧床排尿。麻醉消失后,可以指导患者按照术前指导掌握的直腿抬高运动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即进行下肢屈曲、直腿抬高和足趾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双腿伸直抬高的方法是:平躺在床上,躯干保持不动,脚尖伸直依次抬高下肢。第一次抬腿时,腿与床面的角度在30左右,逐日逐渐
9、加大抬腿幅度,待下肢疼痛后再稍微抬腿,每次抬腿10 15次,每天可进行多次。 术后三天,应指导患者做腰背肌五点功能锻炼。同时,病人可以在腰围的保护下逐渐下地活动。第一次下床时,应由护士引导。首先要在床上给病人穿上腰围,然后把病人移到床边,让病人屈髋屈膝。护士应该帮助病人坐起来休息一会儿。如果没有头晕或眩晕等症状,护士要扶他站到地上,站立时保持腰挺直,然后围着床边走一圈。 锻炼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锻炼,遵循早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肌肉体积、力量和耐力,纠正小关节紊乱,减少结缔组织增生,增强脊柱稳定性,巩固和提高疗效2 2.4出院
10、指导患者出院时应取仰卧位,严禁坐位。 出院后继续在硬板床上休息,坚持锻炼腰背肌及肢体功能,坚持锻炼腰背肌0.5 a以上,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佩戴腰围保护3个月,期间禁止弯腰、下蹲或拿东西屈膝。 0.5年内,限制重体力劳动,避免腰部剧烈前屈、后伸和旋转,定期检查。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立即感到腰腿痛减轻,其中17例患者术后2 5天出现腰腿痛反弹。经治疗和随访,3个月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无护理并发症。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8年,采用Macnab法(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限制,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好:偶尔疼痛可以做轻活;能:有些好转,还是痛,不能工作;差:神经根受压,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本组优85例,良9例。 讨论腰椎间盘突出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各种原因,如急性扭伤、慢性劳损、感冒等。,纤维环破裂,胶状髓核从破裂处溢出,压迫相应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5 手术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但良好的护理是手术和术后正确治疗的有效保证。仔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和措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早期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也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何,赵。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 (4): 1011。2韩,左,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比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