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36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14例,女22例,滑脱期30例,滑脱期6例。 没有峡部裂。 结果:36例均表现为腰椎前滑脱,以L4和L5为主。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增生36例,关节腔空洞14例;均显示椎间孔变形变窄。侧隐窝狭窄,双侧狭窄60例,单侧狭窄10例;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改变;黄韧带肥厚钙化11例 结论:CT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而高度怀疑。 【关键词】腰椎;退化性滑脱;x射线电子计算机;扫描
2、腰椎退行性滑脱多继发于腰椎间盘和小关节的退变,是引起下腰痛、坐骨神经痛和神经性跛行的主要原因。 本文对2004年5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腰腿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患者36例。现就CT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进行讨论。 一般资料: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20 8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数年。 主诉腰痛36例(100%),坐骨神经痛34例(94.4%),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2例(88.7%),L4、L5棘突压痛、叩诊痛13例(36.1%),单侧肢体麻木无力10例(27.8%),间歇性跛行3例(8.3%)。 所有病例均为双侧小关节受累,腰椎滑脱程度按Meyer法:
3、级30例,级6例,均无峡部裂。 2扫描技术CT机为CT-Prospeed E II螺旋扫描仪,厚度为5 mm 根据临床、平片、CT腰椎定位平片,确定扫描范围、方向和层数,数控定位,对显示腰椎滑脱的典型层面进行软组织与骨窗对比。 3 CT表现3.1 36例腰椎滑脱均表现为腰椎前滑脱,滑脱椎体分布为L4 23例,L512例,L3 1例。 无峡部裂的型滑脱30例,型滑脱6例。 3.2小关节退变36例,表现为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增生,下关节突轻度前移;双侧上下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腔空虚14例,均显示椎管前后径狭窄。 3.3椎间孔变形变窄,上下关节突构成椎间孔后壁的主要部分。所有病历都显示,两侧椎
4、间孔较小,形状不规则,椎间孔的变平程度与滑脱程度成正比。 3.4侧隐窝狭窄的上下关节突的前内缘构成侧隐窝的后壁,椎弓根构成侧壁。36例中,双侧狭窄60例,单侧狭窄10例。 3.5椎间盘改变合并椎间盘突出60例,椎间盘突出47例36例,椎间盘真空15例,椎间盘突出1例。 3.6黄韧带肥厚钙化36例中,9例合并黄韧带肥厚( 3 mm),2例合并黄韧带钙化。 讨论4.1腰椎退变性滑脱的临床及发病机制:腰椎退变性滑脱多发生在40岁以上,女性尤甚。 本文36例中,32例发生在4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上10例。 有人认为本病常伴有椎间盘和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故命名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 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发
5、生率可能包括外伤、腰肌长期劳损、小关节夹角小、硬膜囊横截面积小、小关节和腰椎间盘严重退变、肌肉韧带松弛、全身因素、骨质疏松等。 椎体不稳可导致腰椎小关节过度运动,久而久之可导致小关节磨损和反应性骨质增生,最后发生骨关节炎,不仅降低了限制椎体前屈的功能,还增加了椎体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椎体滑脱。下腰椎受重力影响较大,是腰椎退变和滑脱的易发部位。椎间小平面和矢状面的增加可以明显限制椎体的前滑。 关节发育不良也会导致腰椎滑脱。 4.2 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CT在本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显示骨骼异常,还能显示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椎间盘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在定位图像上观察腰椎
6、滑脱的程度,腰椎有无增生或破坏,椎间孔有无变形;轴位可显示椎管损伤程度,测量椎管径线,观察椎间孔、侧隐窝、韧带的病理变化。观察椎间盘的变化;显示小关节突和关节腔的结构变化。 4.3区分真性腰椎滑脱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真性腰椎滑脱多由椎弓根和峡部裂引起,退行性腰椎滑脱由小关节退变引起。腰椎滑脱为真性时,相应水平椎管前后径明显增大。椎弓根直径增宽,椎间关节增大;硬膜囊伸长变形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表现为相应的水平椎管偏离,前后径变窄,椎管和小关节腔狭窄。腰椎滑脱的真实程度较重,多在度以上。 腰椎退行性滑脱症较轻,多在以下,多伴有;真性脊椎滑脱多发生在青壮年,术后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腰椎退行性滑脱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文献报道多次妊娠,肥胖发生率高。 总之,CT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诊断信息,提高下腰痛、坐骨神经痛和神经性跛行的病因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1】郭万寿,潘育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小关节的影像学结构特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2 (10): 103105。塞布丽娜,丁永生,倪,等.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CT分析(附125例报告)J.17 (10): 760762.3王之春。假性滑脱腰腿痛的一个重要X线征象(附139例报告)J。应用放射学会杂志,1997,13 (2):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