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象文库! | 帮助中心 万象文库,分享有价值的文档!
万象文库
全部分类
  • 实用文档>
  • 教育资源>
  • 行业资料>
  • 资格认证/考试资源>
  • 电子/通信>
  • 源码区>
  • 论文学习>
  • 大杂烩/其它>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万象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临床医学论文-腰椎滑脱髂骨棒杠杆复位固定系统的研制和临床应用.doc

    • 资源ID:39133       资源大小:16.5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临床医学论文-腰椎滑脱髂骨棒杠杆复位固定系统的研制和临床应用.doc

    1、 临床论文腰椎滑脱髂骨棒撬拨复位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作者:张,丁,孟,张英泽摘要目的评价腰椎滑脱髂骨棒撬拨复位固定系统的疗效。 方法对18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了IBRFS治疗,其中L5滑脱12例,L4滑脱6例,其中L5骶化1例。 根据Meyerding滑动分级法,级10例,级6例,级2例。 其中退行性变9例,缺血性变8例,外伤1例。手术前后测量滑脱百分比、滑脱角度、骶骨倾斜角和椎间隙高度,根据复位效果、症状改善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评价疗效。 结果临床病例随访8 28个月,平均14.9个月。 术前JOA评分-1 22分,平均10.7分;JOA评分13 29分,平均26.9分。 总治愈率为42.9

    2、% 98%,平均为88.2%。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x线片和CT二维重建显示15例融合成功,3例融合失败。 滑脱率从20.80%下降到5.01%,滑脱角从6.67恢复到12,骶骨倾斜角从32.2增加到43.3,椎间隙高度与滑脱节段上椎间隙高度之比从0.78增加到0.97。 结论IBRFS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可靠,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操作简单 关键词内固定,腰椎滑脱,植骨融合,摘要:目的介绍髂骨撬拨复位固定系统(ibrfs)的位置和作用机理,评价IBRFS的临床疗效。方法IBRFS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由椎弓根螺钉、anglar lift、复位棒、髂骨棒和螺母A、B、C组成。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

    3、年龄43-66岁,平均53岁。分类是DS 9,IS 8,外伤1。滑脱节段为L4-6,L5-12。还原操作由IBRFS进行。通过滑脱率、滑脱角、骶骨斜度和椎间隙高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28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前JOA评分范围为-1 22分(平均10.7分)。术后JOA评分13 29分,平均26.9分。总回收率为42.9%-98%(平均88.3%)。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滑脱率从20.80%提高到5.01%,滑脱角从6.67提高到12,骶骨斜度从32.2提高到43.3,椎间隙高度比从0.78提高到0.97。结论IBRFS的还原效率是可靠的。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得到改善。I

    4、BRFS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关键词:内固定;脊椎前移;复位腰椎滑脱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主要症状为腰痛或下肢根痛,间歇性跛行。 在人群中,发病率在5%左右,需要手术的患者占5%左右,相当大1,2 大多数学者认为,只有通过手术彻底复位脊椎滑脱,才能解除椎管狭窄,重建脊柱的正常序列,恢复其生理功能。 随着新型内固定器械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笔者自主研发的髂骨棒杠杆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18例,初步效果满意。 1自制髂骨棒撬拨复位固定系统的组成及复位原理1.1主要部件的设计自制髂骨棒撬拨复位固定系统(ibrfs)采用

    5、00Cr18Ni15Mo3N医用不锈钢材料,按照医疗器械相关标准加工而成。 包括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角度拉杆、髂骨支撑杆、髂骨平衡杆、复位杆等部件。 物理部件(图1) 各部分基本设计如下:图1本复位固定系统各部分实物图(1)椎弓根螺钉(图1A):椎体及椎弓根植入部分,直径7.0 mm,长度45 55 mm,与植入部位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受力适应性。 该部分的端部有一个凸出的半球形接合面,与角杆的球部的凹入的半球形接合面相连接,增加了连接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 尾部直径为5.0毫米,长度为13.5毫米,穿过角度拉杆的球部,与固定螺母的球面连接;(2)椎弓根螺钉角度提升杆(图1B):分球

    6、部分和螺纹部分。 具有凹球的半球表面结构 螺纹直径4.0 mm,长度10 mm,弯曲角度135,与复位杆连接;(3)复位杆(图1C):分为椎弓根螺钉角度拉杆连接部分、平衡杆连接部分和反向螺纹延伸部分。 用于滑移的L5复位杆的长度为50毫米 最大延伸量为10毫米;(4)髂骨支撑杆(见图1D):直径5.0毫米,长170毫米;(5)髂骨平衡杆:同支撑杆;(6)螺母(图1E、F):根据不同功能设计的固定螺母,如特殊功能的凹半球接触面的特殊螺母等。 1.2复位原理该装置以平衡杆为中心,以支撑杆为杠杆支点,通过复位杆的杠杆作用,拉动固定在滑脱椎体上的椎弓根螺钉,使滑脱椎体复位。 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1

    7、8例志愿者接受了IBRFS手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3岁。 病程6 18个月。 所有患者均有腰痛和下腰感觉,其中单侧下肢疼痛7例,双侧下肢疼痛9例。 1例出现排尿困难。 间歇性跛行6例 腰椎侧凸2例,腰椎活动受限11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0例,小腿肌肉萎缩4例,拇指肌力下降8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3例。 所有患者均拍摄腰椎正位、侧位和动态X线片。 L5滑脱12例,L4滑脱6例,其中L5骶化1例。 根据Meyerding滑动分级法,级10例,级6例,级2例。 其中退行性变9例,缺血性变8例,外伤1例。 11例MRl检查显示,硬脊膜神经根受压、椎管狭窄、椎间盘突

    8、出7例。 13例CT检查显示腰椎骨质增生10例,椎间盘突出13例。 椎间植骨12例,钛椎间融合器5例,椎板横突间植骨1例。 植骨材料均为后路减压骨颗粒。 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 病人俯卧在脊柱手术支架上。 以滑脱段为中心,腰骶部后正中纵切口长度约15 cm。 暴露滑脱的椎板和关节突。 X线透视确定脊椎滑脱椎体 以横突中轴线与上关节侧缘延长线的交点为进钉点,按常规方法置入两侧椎弓根螺钉。 除了咬破滑脱的棘突、椎板、黄韧带外,还暴露了椎管。 切除凸起的纤维环,用髓核钳和铰刀取出髓核,去除终板软骨面。 将减压取出的骨块修整成颗粒,进行椎间植骨或放置钛笼。 将切口延长至S3棘突水平,向两侧分开,到达髂

    9、骨翼。 分离时保护骶神经后支。 连接椎弓根螺钉尾部的拔角杆,用螺母a紧固。 髂后上棘深面距骶板约15 mm,两侧对称平行。钻孔后,拧入平衡杆,并使其穿过复位杆远端的圆孔。 复位杆近端的圆孔穿过拉角杆并与螺母b连接 在复位杆和拉角杆的接头之间保持10-15 mm的拉距。 从髂翼适当位置平行插入一根空心钻导针,距离背部复位棒2.5 mm。 空心钻扩大髂骨孔,拧入支撑杆,保证支撑杆与复位杆之间无阻力接触。 紧固杆与椎弓根螺钉角度拉杆的连接螺母b 复位杆以支撑杆为支点,通过不断拉动拉角杆,使滑动的椎体复位。 x线透视观察滑脱椎体复位情况 从髂骨外侧拧紧髂骨固定螺母C。 取出髂骨外的超长髂骨棒。 伤口内

    10、放置引流管,用于术后引流。 平均手术时间为2小时30分钟。 平均失血量为1000毫升。 术后引流管留置48小时。 x光片确定复位和固定。 术后卧床8周。 定期随访 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 测量x线片,记录鲍克夏尔滑脱百分率、滑脱角、椎间高度比和骶骨倾斜角。 2.2结果随访8 28个月,平均14.9个月。 术前JOA评分-1 22分,平均10.7分;JOA评分13 29分,平均26.9分。 总治愈率为42.9% 98%,平均为88.2%。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x线片和CT二维重建显示融合良好。 15例融合成功,其中10例融合面积大于椎体面积的50%,5例融合面积小于50%。 3例融合失败病例

    11、中,椎板融合1例,椎间融合2例(其中1例术后2个月髂骨棒手术区感染,1例术后1个月髂骨棒区疼痛,x线片发现髂骨棒移位,均取出髂骨棒,导致融合失败)。 没有发现髂骨分裂。 未发现断钉、短棒及复位丢失。 根据IBRFS手术前后的X线测量,滑脱率从20.80%下降到5.01%,滑脱角从6.67恢复到12,骶骨倾斜角从32.2增加到43.3,椎间隙高度与滑脱节段上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从0.78增加到0.97。 典型病例:2007年3月,一名患有L4脊椎滑脱的52岁男性患者接受了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和IBRFS复位固定术(图2) 图2典型病例图2a术前侧位X线片,L4滑脱,Meyer滑动度为II度图2b术后侧

    12、位X线片显示L4椎体完全复位图2c术后6个月CT矢状重建,显示L4 5椎间植骨融合3关于滑脱复位的讨论,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尝试过单纯胫骨植骨支撑、骨牵引结合石膏固定、单纯石膏复位、背部固定器上椎板下钢丝后路固定等。,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直到1967年,Pawl Harrington3首次将内固定应用于腰椎滑脱的复位。 他用哈灵顿器械和髂骨棒部分矫正发育性腰椎滑脱。 之后,人们推广并改进了这项技术4 但经过长期随访,发现这种技术只能矫正部分滑脱。 1986年,Matthiass5报道了一种经后路撬拨复位装置,但没有被大多数外科医生接受,因为放置在椎间隙的杠杆

    13、有很高的神经损伤风险。 椎弓根螺钉技术克服了以往内固定技术的诸多缺点,通过牵引椎弓根螺钉使滑脱的椎体复位6 此后,人们不断改进钢板和螺钉,出现了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椎弓根复位系统,因其满意的复位固定效果而得到广泛推广应用7 此外,2005年,Bridwell报道了髂骨螺钉在治疗腰椎滑脱失败中的应用8 受上述髂骨棒固定骶髂关节脱位器械和技术的启发,本研究设计了髂骨棒撬拨复位内固定系统。 本仪器材料为临床常用的00 Cr 18 ni 15钼3N医用不锈钢。它质地纯净,弹性模量小,与骨的相容性好,不排斥机体。它是一种标准的内固定材料。 该器械的复位原理是以平衡杆为重点,以支撑杆为杠杆支点,通过复位杆的

    14、杠杆作用拉动椎弓根螺钉,使滑脱的椎体复位。 通过杠杆作用使脊椎滑脱复位,特别是L5脊椎滑脱,是强有力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只有解剖复位才能解除椎管狭窄,重建脊柱的正常序列,恢复其生理功能,因此复位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基础9 滑脱的解剖复位被认为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常规目标。 只有复位后,轴向牵拉力和矢状推力使椎管和神经根管直径增大,消除了阶梯式狭窄,恢复了解剖连续性。此外,在消除峡部裂处的纤维增生和硬化骨后,神经根压迫得以缓解10 滑移角的矫正可以恢复身体重心线和骶骨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从而减少骨移植物的弯曲距离和张力11 复位本身不仅恢复了腰骶部的正常轴向负荷,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恢复了腰骶部的正常生

    15、物力学特性,而且有助于植骨融合。 融合滑脱椎体是外科治疗的最终目标12 本文报道18例临床病例中3例融合失败,其中1例为椎板植骨,提示应选择椎间植骨作为植骨材料。 另外2例融合失败是由于髂骨棒感染,移位早期取出髂骨棒,说明髂骨棒技术是复位固定系统的重要环节。 腰椎滑脱畸形是由腰椎前移、高度损失和腰骶部后凸引起的。 因此,在复位固定过程中,必须施加与这三种畸形相反的三种力,才能达到完全复位。 三个力分别是:撑开力、腰椎后张力和骶骨屈曲力。 撑开力体现在椎间隙高度和滑脱角度的恢复,腰椎后张力体现在滑脱椎体的复位,骶骨屈曲力体现在骶骨倾角的恢复。 因此,客观评价手术前后疗效的影像学指标有三个:滑脱率

    16、、滑脱角、骶骨倾斜角。 骶骨倾斜角 手术的目的是使骶骨倾斜角 35。 腰椎滑脱髂骨棒杠杆复位固定系统(IBLFS)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IBLFS具有优良的复位能力,同时能较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滑脱角度,矫正骶骨倾斜角,取得了理想的矫正效果。 器械能保证复位,使椎间植骨或融合器达到椎间融合。 IBRFS操作安装注意事项:(1)根据杠杆原理,提升臂越长,椎弓根螺钉的提升复位力度越大。 杠杆的提升臂越长,平衡杆的提升力越小,支撑杆的压力越小,对髂骨的刺激越轻。因此,建议在髂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将支撑杆安装在靠近椎弓根螺钉的位置,以最大化提升臂。由于髂骨后部区域较宽,安装时满足这一条件并不困难。(

    17、2)由于支撑杆承受复位杆向腹侧的压应力,所以不需要离髂上翼后缘太远,即不要向前太远,离髂上翼后缘不要太近即可;(3)由于平衡杆主要承受朝向尾端的压应力,而朝向背侧的应力较小,且由于髂后上棘是髂后棘中最强的部位之一,建议在髂后上棘前方1.5 mm处安装平衡杆,足以克服滑脱力。 参考文献 1贾连顺,文渊,倪斌,等.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理变化及诊断与治疗J.中国骨科杂志,1998,6:485-487。2 Sears W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使用插入-旋转椎间间隔物恢复矢状面平衡 J.脊柱杂志,2005年,1:170-179。3哈灵顿公关公司,图洛斯公关公司。儿童严重脊椎滑脱的复位J

    18、.南医学杂志,1969年,62:1-4。4谢丽缇,Frontino G,Bartolozzi P .腰椎滑脱的解剖复位技术及其手术稳定性J.临床整形外科,1976年,117:164-169。5 Matthiass HH,Heine J .脊椎滑脱的手术复位J.临床矫形外科,1986,203:18-25。6罗伊卡米尔,塞兰特G,Mazc .椎弓根生钢板在腰椎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Clin Orthohop,1986,203: 7-12。7,郭,常文新,等.后路减压植骨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骨科杂志,2005,11:820-822。8 Bridwell KH .髂骨螺钉和结构性椎体间移植在腰椎滑脱翻修手术中的应用J.脊柱,2005年,6:88-96。9邹德伟,海勇,马,等.严重腰椎滑脱症的治疗J.中国骨科杂志,1998,18:259-262。10张强,邹德伟,马,等.后路斜形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10李,李,等.椎弓峡部不连的直接修复术J.中国骨科杂志,2002 .脊柱,1999年,24:1252-1256。12杨永兴,陈峰,陈青海,等.影响Steffee钢板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的原因分析J.中国骨科杂志,2004,1-2:40-41。


    注意事项

    本文(临床医学论文-腰椎滑脱髂骨棒杠杆复位固定系统的研制和临床应用.doc)为本站会员(两袖****拉)主动上传,万象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万象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备案号:鄂ICP备19026039号-1  公网安备鄂公网安备 42010502001450号

    copyright@ 2019-2023 万象文库(www.2wx.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