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腰大池引流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方法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我科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 结果21例患者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后,头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结论腰大池引流在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引流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 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我科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0-70岁。
2、 2例合并高血压。 根据术前Hunt2Hess分级,1级4例,2级15例,3级3例,4级1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或呕吐症状。 术后并发交通性脑积水1例,术前并发交通性脑积水1例,动脉瘤夹颈术后发热5例。 术前并发颞叶顶叶梗死1例。 1.2手术方法:除基底动脉瘤和2例后交通窄颈动脉瘤采用栓塞治疗外,其余均采用开颅夹闭术。 本组患者均取L3 5椎间隙穿刺腰大池置管。 引流管采用硬膜外导管,引流管位置:引流管高度为双侧外耳道水平线以上10-15cm,每24h引流量控制在150-300 ml。留置时间多在1周左右,2例留置12天。术后使用抗生素,但未进行抗生素鞘内注射。 拔管后在引流处缝合一
3、针,防止脑脊液漏。 1.3影像学检查头部CT表现:鞍上池出血10例,外侧裂池出血4例,前纵裂池出血3例,基底池出血2例,鞍上池及周围池出血3例,脑室出血1例。 DSA显示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多发性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烟雾病1例。 DSA发现脑血管痉挛5例。 结果本组死亡2例,存活21例。根据术后3个月GCS评分,恢复良好18例,中残2例,重残1例。 20例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后头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5例术后发热经3-5天引流后缓解。 未发现断管和感染病例。 除术前1例脑梗死外,术后无1例脑梗死。 1例交通性脑积水
4、经腰大池持续引流治愈,1例引流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对于自发性SAH患者,早期病因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尽可能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是预防SAH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手段。 治疗动脉瘤等病因后,脑脊液引流可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减少其他痉挛性物质,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积水。 常用的方法有反复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脑池或脑室持续引流、腰椎穿刺置管持续引流1 腰大池持续引流能更好地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及其降解产物,预防脑血管痉挛。 与脑室内引流相比,更有效,简单易行,与腰椎穿刺相比,可减轻患者痛苦。 其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进入脑室系统或基底池的血液可堵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同时血液堵塞蛛网膜颗粒的绒毛孔
5、,使脑脊液吸收受阻,从而导致脑积水。 持续腰大池引流可降低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 此外,在脑积水早期,由于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不适合的。腰大池引流可减少脑脊液中的红细胞再分流,可避免脑室腹腔分流管的堵塞,提高分流成功率。 在腰大池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我们认为应掌握持续腰大池引流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持续腰大池引流的适应症包括: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广泛的池出血;脑室积血;交通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引起的发热 持续腰大池引流的禁忌症如下:有脑疝体征者,颅内压明显增高;穿刺部位皮肤或软组织感染;腰椎畸形或穿刺部位骨质破坏;严重全身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接近临床
6、休克;梗阻性脑积水等 为避免并发症,提高腰大池引流效果,需要注意:(1)开颅动脉瘤夹颈前可放置导管,一方面可早期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方面可降低颅内压,方便手术。 当插入导管在针尖之外,难以继续插入时,导管不能后退,以免尖锐的针头切割导管。最好将穿刺针和导管一起拔出,再次穿刺。 (2)控制排水速率和速度。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每天能产生500ml左右的脑脊液。 脑脊液引流过快,颅内压急剧下降,牵拉导致桥静脉破裂出血,可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脑脊液引流过多会引起低颅内压头痛。因此,严格控制引流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日引流量为100-300毫升 (3)固定引流管,我们在腰背部缝一针并固定,然后将硬膜外导管沿脊柱侧向和头部方向延伸固定,从肩侧延伸并固定在床边,既能防止引流管打折,又能方便病人翻身。 (4)脑脊液动态观察,随时观察引流脑脊液的颜色、性状、引流量,并详细记录。 红色引流液提示颅内持续出血,引流液由清变浊,要警惕颅内感染。 每天更换引流袋时,留取少量引流液标本做脑脊液检查,检查脑脊液的糖、蛋白、细胞数,或送细菌培养,以便及时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情况,尽早发现颅内感染。 考文仙1王硕。神经外科专家对脑血管痉挛防治的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08,5(3):357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