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中医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9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健脾李昌片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98例疗效显著。 方法对98例慢性腹泻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并排除其他特异性肠道疾病。用健脾李昌片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结果治疗组治愈有效率比对照组高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腹痛、粘液血便、厌食、乏力、腹部压痛消失率分别比对照组高20.02%、27.57%、28.13%、46.61%、20.49%,复发率为20.01%。 结论健脾李昌片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泻、粘液脓、便血、腹痛、急性腹泻和严重腹泻、
2、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是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 我们对该病98例进行了中医对比分析,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自门诊或住院的慢性腹泻患者。结肠镜检查后,排除了其他特异性肠道疾病。根据1992年9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UC)的诊断和辨证标准为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为临床研究对象。 1.2一般资料治疗组:64例,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龄54.1岁;职业:工人21人,农民11人,干部16人,士兵9人,无
3、业人员7人;结肠镜检查显示位于直第二结肠交界处52例,左半结肠7例,右半结肠5例。中医辨证包括脾气虚证43例,脾阳虚证18例,脾肾阳虚证3例。临床类型:慢性复发型47例,慢性持续型17例;病变程度:轻度22例,中度27例,重度15例。 对照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2.3岁;职业:工人11人,农民4人,干部9人,士兵4人,无业人员6人;结肠镜检查显示病变位于直第二结肠交界处23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6例。中医辨证为脾气虚证30例,脾阳虚证4例;临床类型:慢性复发型33例,慢性持续型1例;病变程度:轻度19例,中度13例,重度2例。 1.3病机治疗组:劳累过度32例,情绪障碍1
4、1例,外感风寒9例,饮食不当12例。 对照组:劳累过度17例,情绪障碍9例,外感风寒4例,饮食不当4例。 1.4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健脾李昌片(0.4 g/片),3次/d,46片/次,严重者增加,症状控制后减为24片,口服,每7天观察记录一次,严重者随时观察,服药23个疗程,复查肠镜,忌食辛辣油腻,注意情绪平稳。 对照组给予广州陈李济制药厂生产的补脾益肠丸,每日3次,每次69 g,重者12 g,疗程同治疗组。 两组均配合重症患者的对症支持治疗。 结果2.2.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消失,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著效果: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纤维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较治疗前恢复6
5、0%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的黏膜病变较治疗前恢复3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2.2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有效率比对照组高25.49%,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 0.01),说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3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观察治疗组腹痛、粘液血便、纳差、乏力、腹部压痛消失率分别比对照组高20.02%、27.57%、28.13%、46.61%和20.49%,表明健脾李昌片具有显著的益气健脾、止痛止泻、标本兼治的作用。 见表2。 表1两组疗效观察表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观察表3治疗前后肠镜观察注:内镜取钳2.4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溃
6、疡闭合、便血改善、循环免疫复合物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 说明健脾李昌片对肠粘膜病理改善和溃疡修复有明显疗效。 见表3。 2.5治疗前后大便常规观察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消失62例,白细胞消失62例,脓细胞消失61例,消失率为98.39%。对照组治疗前显微镜下红细胞32例,白细胞32例,脓细胞32例,治疗后消失20例,消失率为62.50%。治疗组的消失率比对照组高35.89%,明显优于对照组。 2.6复发观察我们对治疗组的24例患者和对照组的5例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组复发1例(4.17%),对照组复发1例(20%)。 两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15.83%。 其复发原因均为饮食
7、不当、过食辛辣所致,但复发症状较轻。用健脾李昌片和补脾益肠丸治疗后,症状很快得到控制或消失。 说明健脾李昌片和补脾益肠丸具有抗复发的治疗作用。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论述由来已久,类似于中医的“泻”、“肠癖”、“痢疾”、“郁”或“泻”等证候。 根据中医理论,“泻”“痢”的成因有内因、外因、内因。 早在三因一病方论泻中就有云:“湿热之气,久客胃经,滑利,为外因;兴则散,怒则起,聚则忧,动则惊,离则污气,散则灵,会导致腹泻,都是内因;比如饮食偏冷,劳逸结合受伤,都是内因和外因。 本病的病机核心是肝脾失调,气滞,肺肾失寿,水液代谢受阻,导致大肠传导功能障碍,经络不通,浊毒久存,正气损伤,邪不能缚,邪气必逆大肠之肉,脂膜外损,大络、小络、络脉、毛脉内损。 主要症状为腹泻、严重腹泻、粘液便和痉挛性腹痛,可持续数月或间歇性发作,病程常延长。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中医药的发展,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会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治疗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