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脾窝大网膜移植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关键词脾窝大网膜移植肠梗阻摘要目的:探讨脾窝大网膜移植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5例接受脾窝大网膜移植术的脾破裂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总结和分析。 结果:存活率高,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 结论:当脾破裂达到胆囊破裂3-4级并伴有失血性休克时,应果断切除脾脏挽救生命,然后进行脾窝大网膜移植。 其价值明显优于脾网膜移植。 我院自2000年至2006年共实施脾窝移植15例。 总结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8 60岁。 受伤原因:车祸12例,坠落伤3例,钝挫伤2例。 从受伤到就医1.5-6小时 术前诊断:除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
2、查外,所有患者均行腹部穿刺取出不凝物。 15例均经b超诊断为脾破裂,其中肝破裂3例,肾损伤1例,四肢骨折2例,失血性休克10例。 术中发现:并发症处理,平均输血1200ml,抗休克,同时进行腹腔探查。 按Gall四级分类,脾破裂3-4级,血管蒂损伤无法修复或采用大网膜填塞缝合,出血速度快,出血量高达2500ml,平均1200ml左右。 最大血块900克,平均450克。采用全脾切除加脾窝大网膜移植术。 方法:在全身麻醉和抗休克同时进行后,常规阻断脾蒂血流,控制出血,进一步明确损伤等级,确定无法修复后,常规进行全脾切除等腹腔内损伤。 切除后,用冷盐水冲洗切除标本,置于0 4生理盐水中备用。 取出大
3、网膜,检查其大小和血管类型,沿横结肠无血管区游离大网膜,然后向左充分伸展。 延长后暂时放入腹腔,防止扭结,以免静脉栓塞。 然后,选取健康未受损的脾组织,将脾包膜切成十字状,将包膜周围的菱形或多边形脾组织切开,快速压碎。 大小约1cm3,数量为原脾的1/3 1/2t。再次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嵌入展平、延展的前网膜内,缝合固定在脾窝内的腹膜上。 术后护理:常规持续胃肠减压,避免腹胀。 确保腹腔、脾窝引流管通畅,避免膈下积血、积液,3-5天后拔除。 休克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后,12-24小时后改为半卧位。 营养、补液、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处理。 72小时后,中药(当归、赤芍、五灵脂、红花、牡丹皮、乌药
4、、枳实、大黄等。)应酌情适用。 监测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麻子红细胞”的动态变化 如果血小板数超过500109/L,就要进行抗凝。 口服ASA或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结果本组15例中,手术死亡1例,死于严重胸腹联合伤后呼吸衰竭。 早期监测中,血小板数在2周内逐渐升高,3周后逐渐下降。 无血栓形成或膈下感染,住院时间7-28天。 全部顺利康复出院。 10例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b超显示脾组织存活良好,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麻子红细胞”消失。 没有OPSI发生。 脾网膜移植的价值评估:目前全脾切除术后OPSI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0 200倍,我国为1.5% 3.47%。 在外伤中,根据
5、“挽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损伤控制外科(DCO)原则,果断切脾 自体脾组织移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弥补脾功能的方法。 一般采用脾网膜移植。虽然移植存活率高,但粘连性肠梗阻和移植物无菌性坏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1例术后2周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再次手术治愈。术中发现大网膜与小肠的粘连使脾脏组织生长良好。 脾切除加脾片移植25例,术后肠粘连2例。脾部分移植只是保留脾脏免疫功能的一种补救措施,各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脾部分切除术。 我们采用脾窝和大网膜移植。经观察,移植物细菌坏死的发生率与前者相似,但粘连性肠梗阻大大减少。 既起到了脾犬大网膜移植的作用,又减少了粘连性肠梗阻的弊端。 脾脾大网膜移植,
6、虽然手术过程中增加了大网膜的修整,但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脾窝内移植物一方面保留了与大网膜移植相同的血供,利用其丰富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以及坏死脾组织的吸收和脂质血管生长因子的抗感染作用,保证了移植物的成活率。 经临床观察,移植存活率并不明显低于其他方法。 另一方面,由于将移植物置于脾窝内,避免了常规脾网膜移植中移植物置于小肠肠腔后,网膜部分坏死、液化、吸收不完全,无菌性炎症的形成刺激小肠浆膜面增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的粘连带引起肠粘连、粘连性肠梗阻。 还可以避免移植脾的扭转。报道了一例移植脾蒂扭转,临床观察两全其美,值得推广应用。 脾脏大网膜移植应注意以下几点:切取脾脏时,应尽可能靠近脾脏的汇管区,以保证左侧胃网膜动脉的血供不影响移植脾的存活。 无异常凝血机制。 脾脏本身无病理性疾病或肿瘤。 腹腔内无明显污染及腔脏器破裂。 既往无网膜切除史,网膜有一定长度。 参照Al-day法切割后,可转移至脾窝,保留一定宽度,无明显张力,不影响大网膜供血。 我们认识到脾窝大网膜移植明显优于常规的脾网膜移植。对于Gall级以上的外伤性脾破裂,不能进行脾破裂修补,必须行大网膜转移脾脏修补的患者,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适时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