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方法:分析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6例,均有基础疾病或高凝因素,易误诊为其他脑血管疾病。 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是多样化的。收集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例中,男3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36岁。以往产褥期2例,糖尿病1例,中耳炎1例,妊娠晚期1例,结肠炎1例,误诊为脑出血2例,脑梗塞1例,脑炎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
2、作2例。 1.2临床表现: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例出现惊厥,4例出现视物模糊、偏瘫及阳性病理体征,5例出现头痛、呕吐。 1.3实验室检查,6例出血凝血时间正常,1例血糖19.8 mmol/L,尿酮体(+),1例全血粘度升高高达4.5 g/L,3例白细胞升高高达11.6109/L,胸片和心电图无异常。 3例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为230mm H2O(1mm H2O = 0.0098 kPa),2例高达310 mm H2O。6例细胞数在正常范围,1例蛋白质略高于0.56 g/L,1例血糖6.6 mmol/L,残余氯化物、血糖、蛋白质在正常范围。 1.4影像学检查:4例CT显示双侧顶叶枕叶低密度
3、影伴局部高密度改变,伴出血性脑梗死和脑水肿,5例MRI平扫上矢状窦区血栓信号,增强轴面空三角征,矢状面充盈缺损征,3例MR静脉造影:静脉窦不显影,不规则狭窄。 1.5治疗及预后3例经低分子肝素抗凝、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及对症治疗,均治愈出院。1例患者出现昏迷、落枕、呕吐,病情急剧恶化,3天后自动出院。1例病程长,昏迷惊厥5天后自动出院。1例误诊半个月左右,脑疝死亡。 讨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较年轻,平均36岁;患者有基础疾病或高凝因素;病程急、急性、亚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本组有4例肢体偏瘫,病理体征阳性。颅内压明显增高,3例达230毫米H2O,2例达310毫米H2O。 影像学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4例CT征象为空三角征和条索征,间接征象为局灶性水肿和梗死,5例经MRI检查,3例明确诊断。 MRI可清晰显示静脉窦排空效应消失,脑静脉窦内不同信号的血栓形成,增强显示空三角征和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如脑梗死、脑水肿、脑出血等。MR静脉造影能更好地发现阻塞的静脉窦,是CT和MRI的重要补充手段。 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抗凝和溶栓。 本组3例均经早期低分子肝素治疗,临床痊愈。另有3例未及时确诊,病情恶化,2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