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医学论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与心理护理作者:李峰,孙娟,金晶【关键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心理问题成为脑血管病人的普遍问题,直接影响脑血管病的康复。 因此,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医学同仁的共识。 笔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观察分析了112例意识清醒患者的心理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资料112例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30例,平均住院时间17.6天,最长59天,最短6天。 脑梗死95例,脑出血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年龄最大的82岁
2、,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61岁。 2心理特点2.1急性期脑血管病的特点是起病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急性期后,约3/4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其遗属可出现意识、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痴呆等症状。 所以,有意识的人有一种恐惧心理,表现为焦虑、恐惧、易激动。他们认为自己的死期就要到了,他们很紧张,睡眠不好,性格从温柔变成了急躁。他们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的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还有一些患者身体很好,平时很少生病。所以突发疾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需要重要的人照顾。他们担心长期被家人排斥,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和压力。他们会失去与疾病抗争的勇气,态度悲观消极,不配合甚至拒绝治
3、疗,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2.2恢复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逐渐康复,对康复充满希望,渴望尽快康复。 但当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失语症患者开始喃喃自语,恢复速度开始变慢或停止。身体残疾往往导致活动受限和对未来悲观失望、被迫依赖和丧失能力,以及失去职业和地位。 患者情绪会再次低落,再次失去信心,表现为抑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 脑血管病恢复期抑郁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前的人格特征,如病前依赖性强,既往应激中焦虑抑郁等。 此外,还与家庭环境、家庭关系有关。患者在相对孤立无助的时候,更容易抑郁。 3心理护理3.1急性期患者心理护理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虑1,顺
4、利度过急性期。 首先要求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和谐轻松,物品整洁有序协调,使患者感到舒适轻松。 医护人员心地善良,谈吐和蔼,温情脉脉,尊重病人的人格,同情病人的痛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他们的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失语症和拒绝说话的患者,要仔细观察其表情和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可安排家属陪同,责任护士配合患者家属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及时告知患者有关治疗护理措施及病情好转的信息2,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使其有安全感。 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话语,严禁向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和工作信息。 3.2在恢复期,患
5、者一定要有信心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治疗时间长。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感性,不急躁,不厌烦,无微不至的关怀。 通过了解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行为来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热情周到,善于利用语言交流工具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在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科学性,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另外,对于心理依赖的患者,要向他们解释器官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介绍可以治愈的患者实例,取得信任,使其再次积极配合,坚持康复治疗。 比如有一个脑血栓患者,经过20多天的治疗,瘫痪的肢体功能还没有恢复,导致悲观厌世。 经过加强心理护理,反复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6、,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患者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了自卑和依赖,积极锻炼。50天后,患者肌力达到级,可以独立行走,能胜任一般家务劳动。 4护理特点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心理护理的前提;护士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入手,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起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进行心理护理不仅能有效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还能摆脱药物无法治愈的痛苦,得到全身康复;心理护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尽早消除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和降低复发率大有裨益。心理护理不应仅仅局限于护士,还需要医生、家属、朋友、同事的共同努力。 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不同心理素质患者的思想变化,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患者,使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实现心理康复3 参考文献 1罗明,马晓力。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5,11 (7): 1757。2赵。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临床医学与护理,2004,6 (6):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