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脑氧饱和度监测仪动态监测新生儿脑氧【关键词】通过脑氧饱和度监测仪动态观察新生儿脑血变化,国内外鲜有报道。 本文利用脑氧饱和度监测仪,动态观察和掌握新生儿脑氧饱和度的情况和变化,指导临床医生,使脑缺氧患儿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及时了解脑氧供应的情况,减少脑缺氧引起并发症的严重后果。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年8月18日至2005年2月25日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873例,其中男性975例,女性898例。早产儿157例,足月儿1708例,过期儿8例;12对双胞胎;重量不足2500克的127箱;500 4000克1623例; 4000克123箱 分娩方式:自然分娩8
2、35例,剖宫产955例,吸宫分娩54例,臀牵引分娩10例,产钳分娩19例。 1.2所用仪器及检测方法为美国产INVOS3100A脑血氧监测仪,探头置于右或左前额,发射光点在眉上方2 2.5 cm,前额中线在探头边缘旁1cm,婴儿取仰卧位,所有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小时内检测,均由同一人操作。 1.3医学原理及诊断标准:血红蛋白对可见红外光在810nm处有特异的最大吸收峰,连续监测20分钟测得脑组织(包括30%动脉血和70%静脉血)的混合氧饱和度。 判定标准是 65%为正常脑供需平衡,59% 65%为一度脑缺氧,54% 59%为二度脑缺氧, 54%为三度脑缺氧。 结果1873例新生儿中,1612例
3、脑氧监测显示脑氧供需平衡,其中度脑缺氧229例占12.23%,度脑缺氧19例占1.01%,度脑缺氧13例占0.69%。 2.1对度脑缺氧新生儿进行吸氧(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经24 48小时复查脑氧监测,95例恢复正常;新生儿确诊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疾病,经吸氧及相关治疗后,复查结果均正常。 2.2所有度、度、脑缺氧的新生儿均使用氧气面罩或高压氧舱治疗,同时治疗原发病,其中7例死亡。 在剩余的48小时内复查脑氧监测。结果显示,2例二度脑缺氧患儿转为一度脑缺氧,其余恢复正常。 度脑缺氧患儿中,6例转为度脑缺氧,其余恢复正常。 2.3产科因素对脑氧饱和度的影响(1)观察
4、107例胎儿窘迫。其中,1度脑缺氧53例,占49.53%,2度脑缺氧7例,占6.54%,3度脑缺氧3例,占2.80%。 (2)观察脐带绕颈138例,观察脑血氧变化。一度脑缺氧24例占17.39%,二度脑缺氧5例占3.62%,三度脑缺氧3例占2.17%。 (1)羊水混浊26例,观察脑血氧变化。其中1度脑缺氧6例(23.08%),2度脑缺氧3例,3度脑缺氧3例,各占11.54%。 (4)出生时紫绀102例,1度脑缺氧19例,占18.63%,2度脑缺氧3例,占2.94%。 (5)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5例,其中1度脑缺氧9例,占36.00%。 (6)孕产妇中有18例合并糖尿病和贫血,其中6例为度脑缺
5、氧,占33.33%。 (7)胎膜早破24例,一度脑缺氧1例(4.17%) (8)巨大儿123例,一度脑缺氧22例(17.89%) (9)157例早产儿中,度脑缺氧72例,占45.86%,度脑缺氧14例,占8.92%,度脑缺氧6例,占3.82%。 (10)胎头抽吸术54例,其中1度脑缺氧12例,占22.22%,2度脑缺氧3例,占5.56%。 (11)产钳辅助19例,其中1度脑缺氧7例占36.84%,2度脑缺氧2例占10.53%。 结论新生儿脑缺氧主要发生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与分娩方式、母儿情况密切相关。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分娩方式中,胎头吸引产钳分娩73例,1度脑缺氧19例占26.03%,2度脑
6、缺氧5例占6.85%。母体疾病44例,一度脑缺氧15例(34.09%);脐带绕颈、羊水混浊、宫内窘迫的新生儿中,多数患有脑缺氧,缺氧程度严重。早产儿胎龄越小,缺氧程度越严重。所以产前检查,分娩时的指导,孕期的良好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发现和清除脑缺氧因素,可以改善胎儿缺氧状态,从而减少脑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严重后果。 大脑是消耗能量最活跃的器官。在儿童生长发育期的基础代谢条件下,大脑的耗氧量占全身总耗氧量的50%。由于大脑主要依靠有氧代谢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所以大脑对缺氧的耐受力极低且敏感。在常温下,大脑能容忍血液完全中断的时间只有4 6 min。一旦循环终止,大脑中可能使用的氧气就会立即缺乏。如果大脑缺氧10 15 s,就可以失去理智。因此,使用脑氧监测仪可以提供各种疾病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脑缺氧,尽早预防和改善脑缺氧,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神经功能缺损造成的残疾程度。 氧气是人类维持自身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如果供氧不足,各器官的功能就会受损,而大脑是身体的最高中枢。如果短期缺氧可引起短暂的脑功能障碍,严重的脑缺氧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脑死亡。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枢。无论是缺氧还是功能衰竭,都会影响其他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有效治疗脑缺氧,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