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脑室肿瘤显微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关键词】脑室肿瘤是指原发于脑室或大部分从邻近肿瘤突入脑室的肿瘤1 我院自1988年3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肿瘤128例,占同期颅内肿瘤1488例的8.6%。 自1995年以来,显微外科技术被用于切除脑室肿瘤。术前术后精心护理,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了死亡率。 下面谈谈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8例中,男性80例,女性48例;2 19岁56例,20 39岁48例,40 59岁22例,60岁以上2例,最大64岁,最小2岁。 其中侧脑室肿瘤32例,第三脑室肿瘤22例,均有头痛、呕吐症状。其中意识轻度障碍7例,第四脑
2、室肿瘤74例,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 1.2结果1995年以前,50例在没有显微镜和双极电灼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死亡18例,死亡率高达36%。 1995年在特殊护理下用显微镜切除肿瘤78例,术后死亡7例,死亡率8.97%。 2护理措施2.1术前护理根据脑室内肿瘤的解剖生理特点,术前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头痛程度、呕吐症状及呕吐物性质,注意加强营养,术前不能进食的患者给予鼻饲营养。 术前3天开始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以避免肺部感染。 术前除一般常规准备外,还应注意使用脱水剂患者的电解质变化。 如有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 此外,护理人员应在生活上给予患者适当的照顾,加强基础护理,同时
3、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和反应,并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同时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 尽量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和焦虑情绪,从而坚定手术的决心。 2.2术后监护操作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细胞损伤或反应性脑水肿,可影响脑组织功能,引起呼吸障碍、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或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吞咽困难、高热等并发症。 针对这些并发症,我们做了如下护理:2.2.1一般监护后,进入重症监护室。 持续吸氧,颅内压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生命监护仪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48-72h。 麻醉后取健侧卧位,待血压平稳后将头部抬高15 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
4、肿,并在头部放置冰袋或冰块,减少脑耗氧量2 改变患者体位时,注意不要只改变头部位置,以免引起脑疝,危及生命。 2.2.2特殊护理大部分脑室肿瘤患者术后2 3天行脑室闭式外引流。在此期间,应注意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每天更换外引流装置,更换切口处的敷料。同时要观察引流脑脊液的性质和引流量。对于没有引流的患者,应在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腰椎穿刺,每天一次,排出血性脑脊液8 30 ml。直到脑脊液变清,护士严格做好腰椎穿刺后的常规护理。 2.2.3呼吸系统监测呼吸障碍是脑病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和血氧饱和度是非常必要的2 如果术后呼吸不平衡,可维持气管插管2 3
5、天,待患者呼吸稳定24小时后再考虑拔管。必要时应尽快进行气管切开,并做好术后呼吸护理和气管导管煮沸消毒,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当自主呼吸频率小于10次/分钟时,应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2.4热疗护理脑室内肿瘤患者因下丘脑和脑干损伤及血性脑脊液刺激,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 术后用冰毯、冰帽物理降温,控制体温在38.5以下,每小时监测一次体温。比如术后第3 5天,注意切口、肺部、泌尿系统有无感染,以区分中枢性高热和感染性高热。 2.2.5消化系统的监测术后大量应用激素或下丘脑、脑干损伤引起的胃粘膜糜烂、溃疡等易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大便的颜色、性质和次数。鼻饲患者
6、应在进食前收回胃液。如有棕色胃液应及时告知医生,争取早期发现和诊断。 如发现消化道出血,立即禁食并及时用冰盐水洗胃,大量使用凝血酶等止血药。 非禁食患者应注意营养,尽早放置胃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流质饮食,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2.2.6循环系统监测脑瘤术后患者。术后3 7天为脑水肿高峰期。在此期间,脱水得到加强,以限制水和钠的量。这时如果不注意补充血容量,也可以适当补充胶体液体,防止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2.2.7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监测脑室肿瘤患者术后常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应每日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情况,及时纠正失衡。 血气分析和监测对及时发现和纠正酸碱失衡有很大帮助。 结论脑室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显微镜下成功切除脑室肿瘤78例。通过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死亡率大大降低,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密切观察病情,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时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治愈率,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1、隋大力、罗。侧脑室神经细胞瘤。中国神经外科杂志,1992,16 (8): 191.2冯岩李会明。大型脑干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护士继续教育杂志,1998,12 (1):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