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脑室引流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护理分析【关键词】脑室引流后颅内感染的护理持续脑室引流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有效方法;但引流时间越长,脑室感染和颅内感染的几率就越高1 自1998年8月至2008年2月,笔者报道了16例脑室引流后颅内感染患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4 71岁(平均62岁),均有高热、头痛、落枕和克雅氏病征阳性。2例有癫痫,8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本组颅内感染的标准为术后体温 38.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 1107/L,糖含量 450 mg/L,白细胞值正常。多数病例脑脊液混浊、微黄、絮状,3例有脑室脓。CT和/
2、或MRI未见明显脓腔或脑脓肿。 脑脊液培养呈阳性。 1.2治疗方法采用双侧脑室引流加冲洗,从一侧脑室引流管滴入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从另一侧脑室引流管引出。 每天用含庆大霉素80 16万U的生理盐水250500ml(或多菌灵等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250500mg),连用7 14d。 感染控制的标准是脑脊液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结果211例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3次正常,细菌培养阴性,治愈率68.7%,4例死于颅内感染未控制,脑水肿加重合并肺部感染等。死亡率为25%,1例患者因故放弃治疗。 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CT发现少量气颅。2周后复查CT,气颅吸收消失。1例过度引流,1
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 3.讨论脑室内出血的突然发作。急诊脑室外引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并发症一直严重困扰着临床,尤其是颅内感染。颅内感染与脑室引流持续时间、头皮准备不充分或无菌条件、术中污染、脑室内注射或冲洗不当、更换引流瓶无菌观念淡薄有关2 鉴于颅内感染的多重因素,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1)严格无菌操作:脑脊液置换可减少感染脑脊液中的细菌数和白细胞总数,减轻中毒症状。脑室内应用抗生素安全有效,可使脑室系统药物浓度高于静脉用药,疗效显著。 然而,人们通常认为,心室内导管增加了患者感染的机会。 在脑室引流管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保持整个引流管装置无菌,用无菌方纱包裹每个接头,每2
4、4小时更换一次引流瓶,保持引流管处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潮湿及时更换。 脑脊液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更换引流瓶时,排气管在上,引流管出口在下,避免脑脊液从排气管流出引流瓶,增加感染机会,导致引流液记录不准确。 1例患者脑脊液第一次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脑室冲洗引流后第二次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可能是肺部感染菌群移位或无菌操作不严导致继发感染所致。 (2)预防气颅: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CT检查发现少量气颅,2周后复查CT气颅吸收消失。 患者下床时更换引流瓶或夹住脑室引流管,防止脑脊液倒流和气体进入脑室造成气颅。 (3)观察脑脊液颜色:引流容易引起颅内压的变化,密
5、切观察脑室引流液的颜色非常重要。 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多呈混浊、淡黄色,但若引流管引出血性脑脊液,则可能是颅内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 (4)妥善固定引流管:10例颅内感染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例癫痫,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躁动,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脑室引流管脱垂容易引起颅内感染,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应妥善固定脑室引流管,并向家属说明引流管注意事项,争取家属积极配合,如患者有明显躁动,应给予适当克制。 (5)病情观察:颅内感染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头痛、呕吐等情况,避免因引流不畅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意识变化未被及时发现而出现脑疝的严重并发症。 本组无脑疝发生。
6、1例脑积水患者因引流过快导致颅内压骤降,可能使大脑皮层塌陷,损伤桥静脉形成硬膜下血肿。 1例患者出现过度引流、脑裂综合征、意识障碍,经夹管补液后好转,后经适当控制引流后病情好转。 要控制排灌速度,加强病情观察。 (6)保持脑室引流体外引流通畅:在床边悬挂侧脑室引流瓶,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倾斜,患者平卧,与脑室穿刺管连接的引流瓶最高点高出侧脑室水平约10 15cm,以维持一定的脑压。 颅内感染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感染不易局限。 由于血脑脊液屏障,大部分抗生素难以到达感染部位,难以在脑内达到足够的抗菌浓度。 这组数据表明持续脑室冲洗引流是治疗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 但是,这个治疗过程的护理是关键。控制冲洗液流速,保持有效引流,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固定引流管,密切观察病情,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1连,史志才。脑室引流后感染。584例导管更换的监测时间及结果。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7,24(5):265.2赵新亮,沈昶宏,甄子刚。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