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脑室出血患者的护理【关键词】脑室出血;护理;目的:总结更合理的护理脑室出血患者的方法。 方法:对40例脑室出血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观察。 结果:脑室出血患者及时给氧,保持室内安静,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术前做好各种准备,加强营养,合理用药,注意皮肤护理,请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和护理。 结论:护理人员仔细耐心地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脑室出血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脑室出血;护理;降低死亡率脑室出血是一种严重、急性、高死亡率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它不仅要求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方法得当,还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耐心,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
2、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如今,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血压及高血压引起的脑室出血患者越来越多。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共收治脑室出血患者40例,其中手术治疗30例,保守治疗10例。由于诊断正确,方法得当,护理及时,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40例脑室出血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8岁,平均59岁。 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均伴有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40例患者中,治愈30例,好转7例,死亡3例。 2住院护理2.1一般护理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及时吸氧,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探视人员和时间,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
3、时用药。 需要手术的,术前要做好各种准备,遵医嘱给躁动的患者服用镇静剂,使其安静下来。 2.2生命体征观察每隔15 min观察患者瞳孔、意识、呼吸的变化。 患者意识从清醒逐渐进入昏迷,往往预示着脑内再出血的可能。单侧瞳孔散大,光线反射暗淡或消失常提示脑疝形成;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是病情危重的征兆,应立即告知医生,同时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和抢救工作。 还要注意血压的变化:血压过高会加重脑出血;过低会影响脑血液循环,加重脑水肿症状。 3术后护理3.1告知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头部活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瞳孔变化。 3.2脑室引流袋应挂在患者床边,并调整适当高度。过低容易导致颅内压过高,达不
4、到引流效果。一般引流管与侧脑室前角的距离为10 cm15 cm,以维持正常的脑脊液压。 3.3观察脑室引流物的变化,如引流物的颜色、数量、压力等,并做好记录。 术后几天,脑室引流应呈血性,引流后转橘红色,最后变成正常颜色。 引流过程中,如果脑脊液颜色加重,说明再出血;如有混浊,可能出现颅内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治疗。 另外,护士要注意观察脑脊液引流的速度和数量,避免过快。 3.4每天更换引流袋。更换前,先夹住引流管,防止管内引流物回流入脑室。引流管端部用2%碘伏消毒后与引流袋连接。引流管的连接处覆盖有无菌纱布。更换前应严格要求无菌操作。 3.5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能折叠、扭曲、加
5、压。 如果引流管堵塞,可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用空注射器将引流物从引流管内侧轻轻吸至外侧。 3.6患者头部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病人需要外出转院,必须关闭引流管。 3.7脑室出血患者的引流一般少于15天。 拔管前应夹管观察1 2天,待病情稳定后再拔引流管。 生活护理应保证脑室出血患者的营养供应。 昏迷患者发病24小时后可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并注意皮肤护理。他们应该每两小时翻一次身。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可在受压部位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 5出院时应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心室再出血的高危因素,保持患者情绪相对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大便相对正常,避免患者过度紧张。 患者应戒烟戒酒,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脑室再出血的体征和症状,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就诊,减少意外。 参考文献:1文立。脑室出血13例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2,2: 47。2刘。脑室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8: 2324。3对3例脑室出血患者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