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单发脑转移瘤的CT诊断作者:龚炳昌,许,苗丽,邱,谢临江【关键词】脑转移瘤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占脑肿瘤的3% 10%,而单发脑转移瘤占脑转移瘤的30% 40%。 单发脑转移瘤的CT文献很少。 回顾性分析22例单发脑转移瘤的CT表现。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4月至2007年2月,笔者工作的两家医院共收治单发脑转移瘤22例,其中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经影像诊断和临床随访证实。 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39 83岁,平均54.6岁。原发肿瘤为肺癌12例,乳腺癌3例,胃癌2例,结肠癌1例,甲状腺癌1例,肾癌1例,子宫癌1例,不详。 主要临床症状有头痛
2、、偏瘫、行为或情绪障碍、呕吐、失语、癫痫等。 1.2方法采用Sensantion四排螺旋CT机和Hispeed NX/i双排螺旋CT机对颅骨进行轴位扫描,层间距5 mm,层厚各5 mm,均为平扫后增强。 2 CT表现2.1肿瘤的分布和大小发生在幕上区19例(额叶5例,颞叶3例,顶叶3例,枕叶1例,额顶叶2例,顶枕区3例,丘脑1例,胼胝体1例);灰质交界处16例,灰质2例,白质1例。 幕下3例(小脑半球2例,小脑蚓部1例),其中1例合并第四脑室压迫和脑积水。 病灶的大小和直径范围为10毫米9毫米 54毫米61毫米。结节性病变较小,囊性病变较大。 2.2肿瘤形态及密度环水肿型:11例增强后显示肿瘤
3、环周围水肿,其中8例显示肿瘤环厚薄不均,外薄,外壁圆形卵圆形,3例显示切迹或分叶状;瘤环内壁光滑2例,不光滑9例(图1)。 结节性水肿型:7例,肿瘤主要位于皮质和髓质交界处。肿瘤结节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结节被手指水肿区域包围(图2和3)。 类型:3例,大脑皮质1例,丘脑1例,小脑半球1例,瘤周无水肿,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图4、图5) 水肿型:1例,平扫及增强扫描无瘤环或结节,表现为低密度,边界不清,呈指套状,增强扫描无强化(图6)。 2.3按照胡春红的测量方法1在增强图像上测量瘤周水肿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根据瘤周水肿最大厚度与同水平肿瘤最大直径的比值(ETR),
4、将水肿分为四级:0级:无水肿;级(轻度):ETR1/4;级(中度):ETR1/2;级(重度)ETR 1/2 22例中,瘤周水肿19例(重度12例,中度5例,轻度2例),无明显水肿3例。 重度水肿主要见于大脑半球,尤其是灰质交界区,很少或没有幕下水肿。 心室受压变形移位16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17例。 讨论3.1脑转移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脑转移瘤多见于幕上,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次是消化道肿瘤、乳腺癌、肾癌、甲状腺癌和黑色素瘤2 大脑半球和小脑都可以发生。病灶多位于皮质与髓质交界处或皮质,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病变一般体积小,无包膜,血供丰富,易发生坏死、囊性变
5、或出血。 根据肿瘤的部位,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 随着CT、MRI等检查手段的应用,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有了明显提高。随着脑肿瘤神经外科治疗方法的发展,特别是伽玛刀的应用,术前诊断更加依赖影像学。 CT是颅脑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充分了解和掌握脑转移瘤的CT征象对早期发现和诊断尤为重要。 3.2脑内单发转移瘤的CT表现,平扫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或高密度。CT值取决于肿瘤的成分、坏死和囊性变的程度、有无出血、钙化和血液供应。增强扫描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实质性肿瘤呈均匀强化,囊性坏死性转移瘤呈环状强化。 在复习文献3 5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组病例的CT表现:(
6、1)环状水肿型:肿瘤呈环状强化,肿瘤周围有指套样低密度水肿;(2)结节水肿型:肿瘤结节较小,强化明显,水肿范围常较大;(3)单纯结节型:肿瘤结节呈圆形高密度强化灶,周围无水肿;(4)单纯水肿型:肿瘤水肿为无强化的指套状低密度病灶。 3.3孤立性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大多数孤立性脑转移瘤可根据影像学表现和病史进行诊断,但部分CT表现特殊的患者容易被误诊,尤其是原发肿瘤史不明确的患者。 有几种主要的鉴别诊断。 (1)胶质瘤:成人胶质瘤通常发生在大脑半球的任何部位,多位于髓质,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较大,瘤周水肿较轻,而转移性肿瘤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处或皮质,达脑表面,病灶一般较小。 2例术前误诊为胶质瘤
7、,均发生在大脑半球,为围水肿型。主要原因是患者年龄较小,原发肿瘤症状隐匿,采用脑症状治疗。 (2)脑脓肿:多发生于皮肤与髓质交界处,也容易坏死。病灶周围水肿明显,但边界规则。虽然转移瘤也是圆形或圆形,但边缘不规则,浅分叶状。增强后前者明显均匀或均匀环状强化,后者囊壁厚度不均匀强化。此外,临床感染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区分两者。 本组1例误诊为脑脓肿,为环状水肿型,主要是由于肿瘤环比较光滑。 (3)脑膜瘤:平扫多为略高密度,可伴有砂质钙化。增强后肿瘤病灶明显强化,密度均匀,基底较宽,与脑膜相连,肿瘤周围轻度水肿,可伴有邻近颅骨骨质改变。 本组1例皮质结节状转移瘤误诊为脑膜瘤,主要是原发肿瘤症状隐匿,瘤周无水肿。 【参考文献】1胡春红,钱明辉。129例脑瘤周水肿的CT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4,10 (4): 209 212.2。钆喷酸葡胺DTPA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Vestn Kentgenol放射学,1994,(5):5.3王矜霖,肖祥生,刘光华,等。脑转移瘤瘤周水肿与解剖定位的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 (4): 495 496.4朱,金道权,白根基,等.单发脑转移瘤的CT诊断(附62例报告).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6 (3): 230 232.5。46例单发脑转移瘤的CT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