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脐疗贴治疗小儿汗证350例疗效观察.doc
-
资源ID:38552
资源大小:8.81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临床医学论文-脐疗贴治疗小儿汗证350例疗效观察.doc
1、 临床论文脐贴治疗小儿多汗35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脐贴治疗小儿多汗的疗效。 方法:将五倍子粉和陈醋混合均匀,塞入患儿肚脐内,用脐疗贴固定。 结果:观察350例,总有效率为94.3% 结论:该方法有效可靠。 【关键词】脐疗;儿童出汗综合征;五倍子儿童出汗综合征是指儿童在安静状态和正常环境下,出汗过多,甚至大量出汗的一种疾病综合征。 孩子是纯阳,白天或睡眠时轻微出汗,特别是头颈部明显无其他症状者,为清阳上升所致,属正常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正如清代蒋刷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但也有一些质,岁末习以为常,不必治。” 如果长时间出汗过多,不仅会消耗水谷的精微,还会影响身体
2、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往往会反复引起外感疾病,甚至成为另一种疾病,因为汗液还没有擦干,汗毛孔经常张开,失去了外在的保健作用。 儿童出汗综合征在临床上很常见,但没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就是因为孩子皮肤嫩薄,皮肤松弛,自我调节系统不成熟,汗液容易外漏,所以自汗和盗汗经常一起看,很难区分。 近年来,我科用肚脐贴治疗小儿多汗症3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350例中,男性219例,女性131例;最小年龄为2个月,最大年龄为12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5天。自汗142例,盗汗79例,自汗兼盗汗129例。 小儿运动或睡眠时出汗,从头至胸背,汗出不温,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大便稀溏,面色
3、苍白,唇红舌淡,舌苔白腻,脉弱或手印淡红。 2处理方法2.1选取适量无虫五倍子,干燥,粉碎,过80目筛,每3g装入密封塑料袋中备用。 2.2用药方法:每晚睡前将患儿肚脐用温水洗净并擦干,然后取3克(1小袋)五倍子粉,用适量的陈醋调匀,稍等片刻,当呈棕色糊状时,放入患儿肚脐内,用专用肚脐治疗贴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日一次,4天为一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患儿出汗停止,临床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 有效:儿童出汗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停止出汗,1-2个月后再次出汗。 无效:孩子出汗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或者暂时减少出汗,但停止出汗1个月。 结果本组350例患者中,257例(73.4
4、%)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有效74例,占21.2%;无效19例,占5.4%,总有效率为94.6%。 病历示例张,男,1.2岁,2007年4月3日就诊。 小儿形体瘦弱,易感冒,多汗,特别爱动,伴有厌食,便溏,面色苍白,舌红,苔腻,脉弱。 胸片显示肺部无异常。 将五倍子肚脐贴敷于肚脐后,第二天出汗减少,3天停止出汗,2天巩固,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讨论中医认为汗是人体的五液之一,汗多则耗气伤津,导致小儿体虚,而体虚则易感外邪,引发其他疾病。 临床常用的内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法、益气固表法、滋阴降火法、清热泻脾法。由于疗程较长,中药口服难度较大,患儿不易接受,达不到治疗效果。 脐疗是一种穴位外治法,属
5、于经皮给药的范畴。它是WHO推荐的第三代给药方式,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1 现代研究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容易渗透扩散,而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腹膜直接相连,因此渗透力强,易渗透,扩散迅速,直达全身2 现代研究表明,不断刺激(包括药物)脐部皮肤,会使脐部皮肤内的各种神经末梢活跃起来,从而促进人体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及免疫功能,提高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得到恢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五倍子酸平,长于敛汗固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倍子中含有的鞣酸能沉淀蛋白质。皮肤黏膜接触到单宁酸,其组织蛋白凝固,使一层胶囊汇聚,从而达到止汗的效果。 脐疗法与内服药的给药途径和方法不同,但其治疗疾病的原理是相同的,而且确实是殊途同归。 研究表明,脐部比其他透皮给药方式更易吸收药物,生物利用度高。美国学者研究表明,通过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的1-6倍3 此外,出汗时应告知避免受凉,防止外感,出汗后及时擦拭,保持干燥清洁,饮食规律,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玮。麦曲散浴治疗小儿多汗68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 (1): 29。2李老师。刘会金脐疗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2,22 (3):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