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作者:潘乐坤孔栓硕何龙东【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心律变异性(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髓损伤部位的不同分为颈髓损伤组(31例)、胸髓损伤组(20例)和腰髓损伤组(9例)。同时选择3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颈髓组和胸髓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低频检测结果分别为(299.28310.25)ms2和(254.16221.71)ms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0.32320.14)m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联合检测HRV和血浆D-二聚体
2、水平可作为诊断脊髓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脊髓损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律变异性D-二聚体【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HRV在患者脊髓中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髓损伤部位的不同,分为颈髓损伤组(31例)、胸髓损伤组(20例)、腰髓损伤组(9例),并选择健康人对照组(35例)。结果颈髓组和胸髓组的HRV分别为(299.28310.25)MS2 、( 254.16221.71)MS2,低于对照组(P 本研究通过定量检测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程度,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
3、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1860岁,平均(30.56.8)岁。完全损伤21例,不完全损伤39例。车祸41起,摔伤6起,擦伤12起,摔伤1起。 根据脊髓损伤部位分为颈髓损伤组(31例)、胸髓损伤组(20例)和腰髓损伤组(9例)。 同时选择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7 58岁,平均(30.173)岁。 各组男女构成和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1)HRV的测定:采用米高的12导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每天早晨在安静状态下连续监测短距离心电信号,分析
4、心律的变异性。 (2)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采用乳胶法测定D-二聚体,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 血浆D-二聚体 1.3统计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5建立数据库,并通过T检验和线性相关分析。 带p 结果2.1比较各组的HRV测量值,各脊髓损伤组的HRV总功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频检测结果显示颈髓损伤组和胸髓损伤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HRV值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 脊髓损伤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见表2。 表2各观察组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3论述了血管运动中枢位于脑干,通过胸腰段
5、交感神经和第9、10对脑神经(副交感神经)对主动脉弓、窦房结和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控制,调节和维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对平衡,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2 T5以上脊髓受损后,T5以下的所有交感神经,包括内脏大神经(T5 8)都失去了对血管舒缩中枢的控制。 然而,这些交感神经元和骶髓逼尿肌中枢之间的神经通路是完整的。当膀胱经历反射性收缩、压力上升以及严重便秘、肠扩张等内脏反射时,其冲动通过人体纤维传至骶髓,再通过上行神经通路传至T5以下的所有交感神经元,引起这些神经的兴奋。 交感神经元兴奋使广泛的小动脉收缩,导致患者血压突然升高。 高血压刺激主动脉弓、窦房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通过一系列神经传
6、导,出现心率减慢、脉压升高、皮肤潮红、出汗、鼻塞等现象3 以上是T5以上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表现频繁的解剖学基础。然而,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定量分析却鲜有报道。因此,本临床研究的分组以损伤部位为基础,HRV的定量研究间接反映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 也就是说,HRV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及其平衡和协调。 研究4表明,当迷走神经活动增加和/或交感神经活动减少时,HRV增加,否则减少。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脊髓损伤患者的总HRV功率较健康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代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之和的低频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脊髓损伤患者均低于对照组,但只有T5以上脊髓损伤者
7、,包括颈髓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交感神经切除术后脊髓损伤低频显著降低,而不是受其他外界因素影响。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表明体内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D-二聚体的定量增加或定性阳性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5 在本研究中,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分析脊髓损伤的程度和有无出血。 发现脊髓损伤(颈髓、胸髓和腰髓)患者伤后第一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此外,通过持续治疗,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恢复。可能的原因是:(1)脊髓组织中含有凝血酶原活化酶。脊髓损伤后,组织中的凝血酶原激活酶被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8、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2)脊髓损伤时,供应脊髓血管的内皮细胞同时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 因此,联合检测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诊断脊髓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为临床合理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韩小花。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 (3): 188 190.2 Ditor DS,Kamath MV,Macdonald MJ,等.脊髓损伤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压变异性的可重复性.临床自主研究,2005,5 (6): 387.3何,胡三觉,王宪辉,等.迷走神经在心率变异性中的作用.生理学报,2002,54 (2): 129.4张宁,尹.脊髓损伤修复与重建的进展。中华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 (4):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