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脊髓疝的研究与进展(SCH)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病例。1973年,Cobb等人1首次报道了一例医源性脊髓疝,1974年,Worthman 2报道了首例特发性脊髓疝。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SCH的认识不断加深。迄今为止,英文文献中已报道80余例特发性脊髓疝,尤其是近年来,随着MRI在脊髓病诊疗中的普及,相关研究报道呈上升趋势,但国内文献涉及较少。 作为与椎管内硬膜下肿块相鉴别的主要疾病3 5,脊柱外科医生对SCH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是有实际意义的。基于此,笔者回顾了近年来的国外文献,总结了相关研究。 1脊髓疝的分类从病理学角度来看,SCH可分为三类:特发性、创伤后性和医源性6 创伤后脊
2、髓疝(PSCH)和医源性脊髓疝有明确的病因和特殊的病史,可发生在脊柱的各个节段,因此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累及脊髓的不同节段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文献中有关于颈椎手术后后侧发生SCH和腰椎爆裂骨折后后侧发生脊髓圆锥疝的报道7 近年来的统计表明,3/4的SCH属于PSCH,1/8属于医源性,但由于诊断和治疗方法明确,所以并不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事实上,剩下的1/8病例,即特发性脊髓疝(ISCH),现在通常被提及。 然而,由于近年来微创理论的出现,PSCH和ISCH的定义存在分歧,因此上述统计数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敲。 2 ISCH的病理基础目前普遍认为ISCH的发生包括两步8。首先是脊髓腹侧的硬脑膜损
3、伤缺损,然后脊髓从缺损处脱出。 基于第一步的机理,有很多理论。 2.1压迫性损伤理论是Wada等人9提出的,即硬脑膜损伤是脊髓背侧蛛网膜囊肿引起的持续压迫作用所致。 2.2无症状微创伤理论Tekkok 10提出,过去发生的隐性损伤,如过度的体育锻炼、武术等涉及脊柱过度伸展和旋转的活动,都可能引发疾病,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硬脑膜的微损伤,时间长了会继续加重,形成病理基础。 2.3胸椎间盘突出后的诱发理论是突出的椎间盘钙化,与腹侧硬脊膜反复摩擦而受损,或较大的突出椎间盘组织疝入硬脊膜囊,直接损伤相应节段的硬脊膜。这一理论是由Massicotte 6提出的,从一个侧面解释了SCH患者仅在成人中发病的原因
4、,他认为ISCH的发生与先天因素无关。 2.4局部炎症学说Najjar 11提出微小的局部因素或外部创伤造成硬脑膜前方的炎症环境,形成局部粘连,炎症无法消退,脊髓周围也形成小的粘连带,恶性循环形成硬脑膜损伤。 这个理论解释了手术中常见的脊髓周围粘连现象。 2.5硬脊膜分层理论由日本学者中泽友秀提出3,即硬脊膜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腹侧硬脊膜分层,两层之间可形成蛛网膜囊肿,脊髓通过硬脊膜内切迹与蛛网膜囊肿一起疝入两层硬脊膜之间。 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比较少。 虽然很多理论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现有病例的一些临床特征,但也有明显的缺陷。 微创伤理论中提到的创伤很难定义,没有量化指标,很难与PSCH 9,1
5、0区分开来。硬脑膜分层理论缺乏影像学依据,无法解释硬脑膜内穿孔引起脊髓疝的原因10。虽然椎间盘突出诱导理论解释了许多临床现象,但明确的影像学基础和术中发现仅在少数病例中得到证实。至于蛛网膜囊肿造成压迫损伤的理论,也缺乏影像学和术中病理的证据10,更不确定一个小囊肿是否有足够的压力造成硬脑膜损伤6 虽然硬脊膜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国际上对其继发脊髓疝的机制已基本达成共识8 首先,有规律的脊髓搏动是伴随着呼吸和心跳运动而形成的。在生理性胸椎后凸存在的基础上,运动的受力点集中在硬膜囊的腹侧。 在腹侧硬脊膜存在缺损的前提下,脊髓疝向前或前外侧穿过,随后出现脊髓、硬脊膜和硬膜外脂肪粘连,脊髓受压变形,血
6、供障碍,进行性表现为胸脊髓病,首先累及脊髓丘脑束,然后皮质脊髓束,最后整个脊髓后索出现病变10,12 3回顾性研究大量流行病学文献表明,ISCH仅见于成年人,发病年龄为22 71岁,平均50岁。男女比例接近1 2 13,也就是说中青年女性呈现高发。 ISCH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4.1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体征为Brown-Sequard综合征,以缓慢起病,一侧肢体温热痛障碍,对侧肢体无力、振动感和位置感等本体感觉障碍,痉挛性轻瘫为特征。 随着病情进展,发展为痉挛性单侧瘫痪或不完全瘫痪11,可伴有背痛、胸部及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然而,除了这种典型表现外,文献报道中还有一些非典型表现,如有的患者仅表现
7、为双侧对称性感觉障碍伴截瘫14,有的报道患者主要表现为括约肌功能障碍4,甚至还有部分ISCH患者主诉顽固性下肢疼痛15或顽固性头痛16,可能与脊髓丘脑束向上受压有关。 在过去,许多颈胸段脊髓损伤的病例也报告了顽固的下肢疼痛,但确切的原因仍不清楚。 因此,临床上发现有下肢疼痛、麻木的患者,但腰椎MRI无明显病变,应想到ISCH的可能。 4.2影像学表现Marshman在回顾分析了大量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后,认为ISCH仅出现在T2 10期12,且均表现为胸脊髓前或侧疝。 突出的脊髓呈“C”形结节,后方蛛网膜下腔扩大7,11 脊髓可能变细或出现异常信号。横断面MRI可显示硬脑膜损伤导致的脊髓突出,S
8、aito 13称之为“双脊髓征”(见图1a和1b)。 图1 ISCH 1例影像学特征(略)4.3 ISCH与ISCH的鉴别诊断主要是脊髓背侧髓外硬膜下肿块,尤其是背侧蛛网膜下腔囊肿。鉴别点是后者无脊柱成角畸形,脊髓腹侧仍有蛛网膜下腔影像,ISCH长度8 30 mm,ISCH总长度不会超过两个脊柱阶段。相位对比电影磁共振成像经常用于诊断17,18。如果可以使用脊髓造影,可以直接作出蛛网膜下腔囊肿的诊断。然而,这种介入诊断技术可能会影响ISCH患者的神经功能,是否应该使用仍有争议(见图1c)。 5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或稳定但无进行性发展的病例,可暂时密切观察,不急于手术7,但对于症状明显、发展较快者,
9、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点已为大家所认同。 手术治疗应包括相应节段椎板减压、切开背侧硬脊膜、切断齿状韧带和复杂粘连,以及恢复突出的脊髓19 然而,最关键的一步是恢复脊髓,处理脊髓腹侧的硬脑膜缺损。相关方法也是当前争论的焦点。出现了简单的切开扩张、自体组织如筋膜修复、人工膜修复和直接缝合13 各有利弊,报道的临床效果相差甚远。 笔者认为操作方法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操作者的操作水平和习惯来决定,很难要求一致。 至于对突出物进行活检以鉴别肿瘤的问题,目前一般是否定的,因为活检本身肯定会造成脊髓损伤,以往的活检除了一些神经组织外,并没有发现有意义的发现4 预后6.1临床结果Najjar 11对
10、英文文献报道的79例ISCH进行回顾性分析,仅Brown-Sequard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0%,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仅遗留部分感觉障碍和麻木。 但对典型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有效率仅为69%,且通过长期随访,即使近期有效病例症状再次恶化,少数病例症状改善不理想甚至加重。 Ber 20回顾分析了这些病例的术前治疗方案和术中记录,发现疗效不理想的患者主要是由于脊髓周围纤维粘连严重,使得术中脊髓复位不满意。 6.2影像学方面,Aizawa 21查阅了文献报道,术后2年复查MRI显示90%以上的病例脊髓复位满意,但其中近30%的病例脊髓内残留异常信号,表现为脊髓萎缩。 结论SCH尤其是ISCH是一种
11、罕见的临床疾病,相关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研究正在开展和深入。 在中国,对SCH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很少。上世纪末中国文献报道的病例只有两例,没有系统的研究。 本文仅对国外文献作一简要回顾,这也为我们脊柱外科医生提出了新的临床课题。 参考文献 1 Cobb C,3rd,EHNI G .脊髓疝入国际社会。案例报告J。神经堡杂志,1973年,第39卷第4期:533-536页。2Wortzman G,Tasker RR,Rewcastle NB,等.自发性嵌顿性脊髓疝入椎体:截瘫的独特原因.案例报告J。神经外科杂志,1974年,第41卷第5期,第631-635页。3中泽友秀H,富山Y,佐藤K,等.特发性
12、脊髓突出症.两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脊柱,1993,18(14):2138-2141。4Sioutos P,Arbit E,Tsairis P,等.自发性胸段脊髓疝。病例报告J。脊柱,1996,21(14):1710-1713。5Uchino A,Kato A,Momozaki N,等.脊髓突出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欧洲无线电杂志,1997年,第7卷第2期:289-292页。6马西科特艾姆,蒙塔内拉W,罗斯弗莱明JF,等.特发性脊髓疝8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脊柱,2002,27(9):E233-241。7Watters MR,Stears JC,Osborn AG,等.经硬脊膜脊髓疝:影像学和临
13、床光谱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19(7):1337-1344。8Morely S,Naidoo P,Robertson A,等.胸腹部硬脊膜缺损:特发性脊髓疝J.澳大利亚射电天文学杂志,2006,50(2):168-170。9Wada E,Yonenobu K,Kang J .特发性脊髓突出症:三例报告及文献回顾J.脊柱,2000,25(15):1984-1988。10铁拳IH。自发性脊髓疝:Cass报告和文献回顾J.神经外科,2000,46(2):485-491。11Najjar MW,Baeesa SS,Lingawi SS。特发性脊髓突出症:一种新的发病机制理论J.外科神经病学,2
14、004,62(2):161-170。等.特发性脊髓突出症:病例报告和文献回顾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1999 .神经外科,1999,44(5):1129-1133。13Saito T,Anamizu Y,Nakamura K,等.有慢性病史的特发性胸髓突出症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J.骨科科学杂志,2004,9(1):94-98。14Barbagallo GM,Marshman LA,Hardwidge C,等.椎体水平的胸椎特发性脊髓突出:预后不良的亚组?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J。神经外科杂志,2002,97(3增刊):369-374。15Sasaoka R,Nakamura H,Yamano Y .胸
15、椎特发性脊髓疝作为顽固性腿痛的原因:病例报告和文献回顾J.脊柱脊髓损伤技术,2003,16(3):288-294。16井上T,科恩加多尔AA,克劳斯韦。低压性头痛和脊髓突出。案例报告J。神经外科杂志,2003,98(1增刊):93-95。17Cellerini M,Bayon S,Scazzeir F,等.特发性脊髓疝:布朗-塞卡尔综合征的一种可治疗的病因J.神经病学学报,2002,144(4):321-325。18Pereira P,Duarte F,Lamas R,等.特发性脊髓疝: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J.神经病学学报,2001,143(4):401-406。19迪克斯JE,格里菲特W,耶茨C,等.通过前硬脊膜缺损的自发性胸髓突出症J.神经放射学杂志,1998,19(7):1345-1348。20Berbel A,Porta Etessam J,Martinez Salio A,等.特发性脊髓疝。一个新病例的介绍和文献回顾J。神经病学评论, 2001,32(1):54-57。21Aizawa T,Sato T,Tanaka Y,等.特发性胸段脊髓疝3例报道J.脊柱,2001,26(20):E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