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18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关键词】脊柱骨巨细胞瘤在脊柱中非常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复杂,缺乏长管状骨巨细胞瘤的典型X线特征,常被误诊。 本文综合报道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着重讨论和分析其X线表现和诊断要点。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2 48岁,其中22 35岁14例。 病程6个月至8年。 主要症状是局部肿胀、疼痛、四肢麻木、瘫痪。 1.2病理分型根据Jaffe病理分型,级5例,级9例,级4例。 1.3 X线表现1.3.1脊柱病变部位为颈椎4例,胸椎6例,腰椎4例,骶尾椎4例。 1.3.2颈椎骨巨细胞瘤包括C 2 12例,C 3 2例,C
2、 5 1例。 其中2例椎体出现溶骨性破坏,残余椎体受压呈楔形改变,皮质骨轻度肿胀。 另2例椎体呈不典型蜂窝状骨质破坏,骨嵴不完整。 2例椎弓根、椎板、横突不规则破坏,骨质溶解,伴有颈椎前脱位。 无死骨形成和骨膜反应。 1.3.3胸椎骨巨细胞瘤包括T 8 2例,T 10 1例,T 12 3例。 6例椎体呈部分或完全骨质破坏,椎体呈不规则或网格状破坏,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改变。 2例残余椎体后缘突入椎管,导致相应椎管骨性狭窄。 1例肋骨脊柱端破坏消失,右侧脊柱旁可见大小为4cm4.5cm的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分叶,无钙化、骨化。 1.3.4腰椎骨巨细胞瘤病灶位于L 1和L 2 椎体呈蜂窝状改变,皮
3、质骨肿胀,椎间隙正常。 2例显示椎弓和椎板破坏,无死骨和骨膜反应。 1例右侧腰大肌阴影肿胀,可见直径约4 6 cm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 1.3.5骶尾椎骨巨细胞瘤溶骨性破坏分别发生在S 1、S 3、S 4、Co 2和Co 3。 其中1例合并右侧髂骨破坏,大小约3cm5cm,边缘硬化,骨间间隙不全。 而骶骨受损区有轻度肿胀,皮质完整,无分离,无死骨形成和骨膜反应,但侵犯同侧骶髂关节。 CT检查显示右侧骶骨肿胀破坏,软组织肿块影突入盆腔。 讨论2.1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率骨巨细胞瘤占骨肿瘤的20%,其中长管状骨外的骨巨细胞瘤占19% 20%,脊柱骨巨细胞瘤占脊柱肿瘤的0.5%,骨巨细胞瘤的3%
4、1 巨细胞瘤侵犯脊柱和罕见的骨组织是罕见的。 2.2脊柱巨细胞瘤的定位大多数学者认为脊柱巨细胞瘤主要发生在骶尾椎,Dahlin报道的32例中有23例发生在骶尾椎2 天津医科大学报告的14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中,6例侵犯骶尾椎。 本组报告病例多发生在胸椎和颈椎,而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占22%(4/18)。 2.3具有诊断价值的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相关文献资料显示,脊柱骨巨细胞瘤多侵犯单一椎体,多椎体病变及侵犯椎体附件少见3 18例患者涉及22个椎体。 其中单椎体13例,2个椎体2例,3个椎体1例。 同时有5例附件侵权,与Dahlin报道的数据一致4,5 对脊柱骨巨细胞瘤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是膨胀性
5、骨质破坏(15例)。早期破坏主要表现在椎体上缘和侧缘,呈蜂窝状改变并伴有皮质骨扩张。椎间隙常正常,无死骨和骨膜反应。据此可以排除化脓性脊椎炎、脊柱结核、血管瘤、骨转移瘤。 Schwimen认为脊柱存在肿胀溶骨性改变,椎间隙正常时应首先考虑脊柱巨细胞瘤的可能。国内的李等人也有同样的意见。 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应注意椎体的细胞肿胀改变,6例(33%)发现了这种改变。 病椎出现肿胀变化,皮质变薄,内部可能有不完整的残留骨嵴。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影常提示骨巨细胞瘤是恶性的。本文5例为椎旁软组织肿块,4例病理证实为级骨巨细胞瘤,1例为级脊柱巨细胞瘤。 李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肿瘤向
6、外浸润生长,穿透椎体皮质,直接侵犯软组织。 但Cooper KL等3认为良性巨细胞瘤也可以在手术中植入周围软组织。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长骨骨巨细胞瘤的典型X线表现,如偏心性肥皂泡样改变和横向膨胀性骨质破坏。但作者认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膨胀性蜂窝状破坏、椎间隙正常、无死骨及骨膜反应”是脊柱巨细胞瘤的典型改变,诊断时应综合分析并高度重视此征象的改变。 脊柱巨细胞瘤应与脊柱结核、多发性骨髓瘤、脊椎血管瘤、化脓性脊髓炎和骨转移瘤相鉴别。 参考文献1 McDonald DJ,SimFH,Mcleod RA,Dahlin DC等.骨巨细胞瘤。骨关节外科学,1986,68(2):235-242.2达林DC。骨巨细胞瘤407例分析。AJR医学杂志,1985,144(4):955-960.3库珀克尔,比约JW,达林DC,等.骨巨细胞瘤:软组织植入物的分类.放射学,1984年,153(3):597-602.4达林DC。骶骨上椎体骨巨细胞瘤31例分析。癌症,1977,39(3):1350-1356.5达林DC,Cupps RE,Johnson Jr .巨细胞瘤:对195例的研究。癌症,1970,25 (5): 1061-1070.6李长管状骨巨细胞瘤。中华放射学杂志,1958,6 (4):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