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象文库! | 帮助中心 万象文库,分享有价值的文档!
万象文库
全部分类
  • 实用文档>
  • 教育资源>
  • 行业资料>
  • 资格认证/考试资源>
  • 电子/通信>
  • 源码区>
  • 论文学习>
  • 大杂烩/其它>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万象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临床医学论文-脂质体作为皮肤局部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doc

    • 资源ID:38436       资源大小:20.7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临床医学论文-脂质体作为皮肤局部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doc

    1、 临床论文-脂质体作为皮肤局部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关键词】脂质体是磷脂等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被一层或多层同心脂质双层膜包裹而成的超细球形载体制剂。 脂质体具有双重特性亲水性和疏水性,这决定了脂质体可以更好地包裹亲水性物质和亲脂性物质。 1979年,首次报道了脂质体包封的药物用于经皮吸收。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体可以将亲水性或亲脂性药物包封并运送到体内1,2;可将难以透过皮肤的药物和易被胃肠道损伤的生化高分子药物和疫苗进行包封,促进其透皮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和免疫预防作用3,4;与皮肤角质层脂质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能增加药物在局部皮肤的蓄积,对药物释放起持续作用4;以脂质体为载体的药物容易被

    2、角质层吸收,在表皮和真皮形成药物储库。药物可以持续治疗病变细胞,提高治疗指数,减少全身副作用5 脂质体作为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脂质体的特点、作用机制、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及其在皮肤局部给药中的临床应用。 1脂质体作为经皮局部给药载体的特点1.1靶向高效脂质体作为载体可以促进局部给药药物的渗透,但进入血液的药物量少,表现出对皮肤组织的相对靶向性,使药物集中于病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吴等6研究了8-甲氧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的皮肤渗透性,认为8-甲氧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具有显著的局部皮肤靶向性。 解玉生等7观察了脂质体包裹荧光素钠对其透皮和皮肤储存的影响,发现皮肤外用制剂

    3、中脂质体包裹水溶性药物可在皮肤上形成一定浓度,有利于皮肤病治疗。 白明等8认为脂质体作为辣椒素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可以提高活性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 1.2缓释控释药物以脂质体为载体的局部透皮给药,可在表皮和真皮内形成药物储库,缓释药物,长期作用于病变部位,特别是对一些慢性、易复发的皮肤病。 局部应用盐酸利多卡因脂质体不仅延长了利多卡因麻醉的起效时间,而且显著延长了麻醉持续时间9 Perugini等10用脂质体包裹羟基乙酸进行局部应用,发现脂质体可以调节羟基乙酸的释放,当脂质体中羟基乙酸与脂质的摩尔比为51时效果最佳。 Chung等11研究了氢化可的松脂质体凝胶和传统软膏的经皮渗透,发现氢化可的

    4、松脂质体凝胶使皮肤和深层药物浓度在0.15h内达到峰值,并长时间保持药物浓度不变,8 h后皮肤药物浓度是软膏的5倍。 1.3安全无毒脂质体的成分一般是体内固有的,可生物降解,对皮肤无刺激,安全无毒。 许等12对千里光生物碱普通凝胶和脂质体凝胶的透皮和体内外皮肤滞留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脂质体凝胶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千里光生物碱外用新制剂,用于治疗皮肤癌。 脂质体水合磷脂能促进干燥皮肤的水合作用,使皮肤细腻光滑,保护和美化皮肤。 黄等人13研究开发了具有高杀螨活性和护肤美容功能的脂质体杀螨美容产品。 2.脂质体局部透皮给药的机制透皮给药有三种途径,即通过角质层中的细胞、细胞和皮肤附属物(毛囊、皮脂

    5、腺和汗腺)。脂质体作为局部透皮给药的载体,已被广泛认为具有促进药物渗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已有大量研究报道。由于各种实验条件,结论和意见并不一致。 2.1角质层的湿化和水化郭等14认为脂质体的透皮吸收是通过增加角质层的湿化和水化,使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脂双层中的疏水尾发生紊乱,药物通过扩散进入细胞间质。 2.2融合机制Kirjavainen等15提出磷脂与表皮脂质屏障中的脂质层融合,改变角质层的脂质组成和结构,形成扁平颗粒状结构,逆转其屏障功能。包封有药物的脂质体可以顺利通过这些脂质颗粒的空隙,从而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Perez culle等16通过荧光显微镜证实,磷脂可以影响角质

    6、层细胞脂双层的流动性,改变角质层的脂质组成和结构,促进药物进入角质层细胞。 2.3渗透机制Grams等17认为脂质体携带的药物通过毛囊通道进入皮肤到达作用部位,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解雨生等实验7表明,荧光素钠脂质体混悬液与其溶液相比,在头发周围具有更强的荧光。 白明等8研究了脂质体包裹的辣椒碱在人体瘢痕组织中的体外透皮能力,认为脂质体作为辣椒碱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可以提高对瘢痕组织的渗透力。 目前,完整的脂质体能否穿透角质层尚有争议。Bonina等18在磷脂和胆固醇的混合物中分别加入亲脂性荧光标记物制备脂质体,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完整脂质体的经皮渗透过程。24小时后,荧光定位在角质层中,但是在真

    7、皮中没有发现荧光。 但是,特殊的脂质载体可以穿透整个皮肤,使封装的药物可以穿透皮肤。 Cevc等19讨论了可变形脂质体(或转运蛋白)的透皮机制,认为可变形脂质体可以穿透整个皮肤,皮肤表面和内部存在水浓度差,导致皮肤内外渗透压梯度。这种渗透压梯度和更高的脂质水合作用可以成为脂质载体渗透皮肤的动力源。 3影响局部透皮给药脂质体吸收因素3.1脂质体的组成和脂质的选择脂质体的脂质组成是影响载药脂质体局部给药疗效的主要因素。Perez cullel等16认为脂质体中磷脂组分和胆固醇的含量对脂质体包裹药物的透皮渗透有明显影响,处方中脂质极性越靠近皮肤,越有利于药物透过角质层。 基于这一原理,制备了角蛋白脂

    8、质体。 Kim等20提出药物的渗透与软磷脂(PC)的浓度成正比,饱和氢化软磷脂的吸收会随着胆固醇量的增加而增加,与PC是否为脂质体无关,但Perez-cullel等16提出脂质体的透皮吸收与磷脂的状态有关,而与胆固醇量无直接关系。 Coderch等人21通过EPR研究了通过用饱和或不饱和磷脂(HPC或PC)和角质层中不同量的胆固醇包覆荧光素钠而制备的脂质体的渗透性。 结果表明,流动的不饱和磷脂(PC)极大地增强了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而胶体饱和磷脂(HPC)显著地降低了其流动性。 角质层中脂质的流动性增强,可显著促进药物进入角质层。 Fatourous等22将水溶性环糊精包裹在脂质体中形成复合物

    9、,可增加药物进入脂质体的速率,从而扩大了水难溶性药物的脂质体包合范围。将表面活性剂包埋在传统脂质体中,会改变脂质体的变形性和理化性质,大大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3.2制备方法不同工艺制备的脂质体在分层、均匀度、粒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不仅影响其包封率和稳定性,还影响其与皮肤的相互作用,决定其渗透入皮肤的量和程度。 逆蒸发法通常用于制备大单层脂质体,其特点是水量大,适用于水溶性药物和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的包衣,如胰岛素、干扰素等。薄膜法常用于制备多室脂质体。超声波法用于制备小单层脂质体。 因此,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制备工艺。 李力等23用薄膜法、逆相蒸发法、注射法、超声法制备了甲氨蝶呤(MTX)脂质体和环

    10、孢素脂质体,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包封率。 乙醚注射法由于其脂肪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包封率较低。 赵荣生等24分别用薄膜超声法(TFV)和逆相蒸发法(REV)制备两性霉素B脂质体,并比较所得制剂的相关性质。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包封率无明显差异,但其他指标差异较大。 该方法制备的脂质体为淡黄色近乎透明的胶体溶液,稳定,不易分层,粒径小,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79nm。而REV法制备的脂质体为黄色不透明混悬液,不稳定,易分层、聚集、沉降,粒径大,分布不均匀,平均粒径为778nm。 3.3脂质体大小脂质体的大小影响其透皮吸收。 Sentjurc等25用电子顺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亲水性药物脂质体粒径对皮肤透

    11、过性的影响:200nm以上,粒径对皮肤透过性无显著影响;当小于200nm时,皮肤渗透性明显降低。 这可能与粒径较小的脂质体与皮肤接触不稳定有关。 维尔马等26用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研究了亲水性羧基荧光素(CF)的透皮吸收,认为CF的吸收与脂质体粒径成反比,粒径为120nm的脂质体吸收最大。 3.4脂质体表面电荷连等27报道,脂质体表面呈电中性,不易被RES吸收,但容易聚集。负电荷相反;正电荷容易被RES识别,引起组织炎症。 因此,在大多数实验中制备了电中性PEG修饰的脂质体。 Ogiso等人28研究表明,负电荷脂质体包裹的褪黑素的体外透皮速率高于正电荷脂质体,认为负电荷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透皮能

    12、力。 Katahira等29以荧光可检测的罗丹明B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不同电荷的多层脂质体对药物体外透皮给药的影响:带正电荷和中性的脂质体药物容易透过皮肤,带负电荷的罗丹明B脂质体几乎不透过皮肤。 如果用带正电荷的空白脂质体或阳离子溶液预处理皮肤,带负电荷的脂质体在皮肤中的保留百分比可以显著增加。 荷电脂质体具有较高的皮肤滞留百分率和较低的皮肤渗透百分率,更适合于皮肤外用制剂。这类制剂在使用前用正电荷空白脂质体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可以加强这种作用。 3.5脂质体的稳定性构成脂质体膜的天然卵磷脂易水解,在膜内形成可溶性衍生物,对人体有毒性,并促进药物的渗漏。 结果表明,卵磷脂、饱和大豆磷脂和磷脂酰甘

    13、油的水解都受到pH的影响,这些组分在pH6.5时最稳定,水解常数最小。可以加入缓冲液来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 天然磷脂中的不饱和酰基链容易自动氧化,导致药物从脂质体中漏出。加入金属螯合剂和抗氧化剂,在氮气环境中制备,抑制其产生。 维生素E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被认为是通过与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反应以及淬灭单线态氧分子和有序化脂质双分子层(如限制脂质双分子层的流动性)等分子机制发挥其抗氧化作用。 也有报道称,在脂质体中加入胡萝卜素可以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30 4脂质体在皮肤外用药物中的应用4.1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1988年,瑞士Cilag公司成功上市益康唑脂质体凝胶,日本绿十字公

    14、司和岐阜公司也上市地塞米松脂质体,几十种脂质体外用制剂获得专利,近十年来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 肖等31选用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左氧氟沙星为主药,以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并加入凝胶骨架,最终制成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凝胶,以增加感染皮肤的有效浓度,增强药物在皮肤的局部富集,同时达到缓释效果。 李冬梅等32研制的阿西美辛脂质体凝胶的实验结果表明,相应时间点的ACM脂质体凝胶的透皮剂量大于ACM凝胶,透皮速率大于ACM凝胶。可见,ACM脂质体凝胶能显著增加药物的透皮剂量,提高药物在炎症组织乃至全身的浓度,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延缓药物的释放,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目的。 4.2局部麻醉皮肤表面麻醉皮肤

    15、科常用的是局部注射麻醉剂。其主要缺点是麻醉时间短,注射疼痛。 脂质体麻醉剂无需注射即可延长麻醉时间。 Fisher等人33对5%丁卡因脂质体和5% EmLA (Enna)的局部麻醉效果进行了双盲随机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药物用量相同,丁卡因脂质体比EmLA具有更长的麻醉时间和更强的麻醉效果。 龚金红等34研制了盐酸利多卡因脂质体凝胶,其透皮动力学研究表明,盐酸利多卡因脂质体凝胶的体外累积量和透皮速率明显高于普通游离药物凝胶。 4.3皮肤作为基因载体,受到紫外线照射会导致DNA损伤和皮肤癌。Yarosh等35研究表明,DNA修复蛋白的T4核酸内切酶V可以通过脂质体装载到皮肤中,T4核酸内切酶V可以

    16、促进紫外线诱导的环丁烷嘧啶二聚体的局部消除,从而减少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用T4N5脂质体洗液治疗DNA修复有缺陷的着色性干皮病和皮肤癌患者,可在数小时内修复DNA损伤。 利用脂质体-毛囊亲和皮脂腺的特性,包裹在脂质体中的高分子量DNA可以渗透到皮肤中并与靶组织结合,从而防止DNA被皮肤中的脱氧核糖核酸酶破坏。 Domashenko等人36研究了毛囊的转基因治疗,将脂质体DNA复合物局部应用于小鼠皮肤和人皮肤移植物可以有效地在体内转染毛囊细胞。转染只发生在毛发发生的漫长时期的开始,50%的毛囊可被转染,转染的基因可在毛母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可能影响毛囊性状的表达。 这为局部应用脂质体复合物改

    17、变毛囊外观,治疗皮肤和毛发疾病提供了依据。 阳离子脂质体是一种新型的基因转染载体,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它能有效介导基因转染,在基因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是与DNA形成复合物,介导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将DNA释放到细胞内,实现基因转染。 研究方向及前景近年来,脂质体作为皮肤局部给药载体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通常的比较研究中,使用的制剂是相同的药物浓度,而不是相同的热力学活性。然而,脂质体促渗作用的差异与其组成、制备方法、粒径和表面电荷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多种多样是必然的。 开发用于皮肤局部应用的脂质体制剂是改善皮肤用药的新趋势。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各种优质稳定的

    18、外用脂质体制剂问世。 1大燕,头头.盐酸苯海索经皮给药的载体:脂质体与脂质体J.生物材料,2000,21 (18): 187918852 Ferreiras,Ramaldes GA,Nunan EA,等.局部治疗皮肤利什曼病的巴龙霉素脂质体的体外皮肤渗透和滞留J.中华药学杂志,2004,30(3):289-2963 .超形变载体胰岛素的经皮给药研究J.2中国临床药物动力学杂志,2003,42(5):461-4744 .印度药理学杂志,2002,34:301-3105,Manconi M,Valenti D,Sinico C,等.维甲酸的囊泡载体。.囊泡素公司对维甲酸光稳定性的影响J.国际药学杂

    19、志,2003,20 (2): 2612726吴,何文,蔡宏生,等8甲氧补骨脂素脂质体凝胶的皮肤渗透性研究J.中国药学,2003,14 (11): 6556587解玉生,曾康,李国锋,等。脂质体对荧光素钠透皮吸收和皮肤贮存的影响。张恒书,王琨,等.辣椒碱脂质体在瘢痕组织中的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21 (1): 8129。盐酸利多卡因游离与脂质体包裹的临床应用比较J.2彭丽媛,尊达表,帕瓦内托.乙醇酸脂质体和微球的研究J.药学杂志,1999,54(9):682-68710 .中华药学杂志,2000,96 (1): 515511钟世杰.韩国未来的药物释放研究J.控制释放,1

    20、999,62 (12): 737712许,许.千里光生物碱普通凝胶与脂质体凝胶透皮特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杂志,2003,1 (4): 21021213黄,。一种治疗螨虫感染皮肤病的外用脂质体制剂:中国,01107203.2 P。20091214郭,平。等.卵磷脂囊泡载体在环孢素A经皮给药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0,194(4):201-20515 kirjavainen M,Urtti A,Valjakka-Koskela R,等.脂质体的皮肤相互作用及其对药物皮肤渗透的影响J.欧洲制药科学杂志,1999年,7(4):279 28416 Perez Cullell N,Code

    21、rch L,De la Maza A,等.脂质体组合物流动性对经皮吸收的影响J.药物传递,2000,7(1):71317克YY,布瓦斯特拉贾。三种亲脂性探针在体外人体皮肤中的渗透和分布J.中国皮肤科学,2002 .1控释制剂,2002,83(2):253-25718 bonina FP,Montenegro L,Scrofani N,等.磷脂基制剂对烟酸甲酯体内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控制释放杂志,1995,34(1):53-5519 cevc G,Schatzkein A,Richardsen H .超可变形脂质囊泡可穿透皮肤和其他未破裂的半透性屏障。来自双标记CLSM实验和直接尺寸测量的证据J

    2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1564:21-2420 Kim C,Shim J,Han S,等.磷脂酰胆碱:咖啡因模型活性成分的皮肤渗透促进作用J.中华医学会杂志,2002,52(6):363-37021 corder ch L,Fonollosa J,Rera M,等.用电子顺磁共振研究胆固醇对脂质体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与经皮吸收的关系J.控制释放,2000年,68(3):85-8822 fatourous DG,Hatzidimitiou K,抗微生物SG。包合泼尼松龙和泼尼松龙环糊精包合物的脂质体:膜完整性和药物释放的比较J.欧洲药学杂志,2001,13 (4): 28729223李

    23、莉,张,马英哲,等.甲氨蝶呤脂质体几种制备方法的比较J.中国生化制药杂志,2003,24 (1): 818424赵荣生,阎宝霞,侯新普。两性霉素B脂质体35(9):395 39925 sent jurc M,Vrhovnik K,Kristl J .脂质体作为局部给药系统:用电子顺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大小对转运的作用J.控制释放杂志,1999,59(1):87-9226维尔马,维尔马,布鲁姆,等.脂质体的粒径对经皮给药的影响J.国际药学杂志,2003,258(1-2):141-14527。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趋势J.药学杂志,2001,90(6):667-68028 ogiso T,Yama

    24、guchi T,waki M,等.正负电荷脂质体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J.中国药物靶标杂志,2001,9(1):495229 kata hira N,Murakami T,Kugai S,等.荷电多层脂质体对亲脂性药物局部给药的促进作用J.药物靶标,1999,6(6):405-40930 kozubek A,Gubernator J,Przeworska E,等.脂质体给药,一种新方法:脂质体J.生物进口学报,2000,47 (3): 63964931肖,周本红,何文,等。乳酸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 (6): 74074232李冬梅,陆旭文,苏芳。阿西美辛脂质体凝胶的体外透皮扩散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 (6): 3303333费希尔等。完整皮肤的表面麻醉:脂质体包裹的利乐卡因与EMLA j.麻醉学杂志,1998,81 (6): 97297334龚金红,刘洋,。盐酸利多卡因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及经皮渗透动力学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 (11): 83984235 Yaroshdb,Connor A,Alas L .局部DNA修复酶的光保护作用:临床研究的分子相关性J.2李晓明,王晓云,等.基因转染人毛囊前体细胞的实验研究,1999,69(2):136-140 .纳米生物技术,2000,18(4):420-423


    注意事项

    本文(临床医学论文-脂质体作为皮肤局部给药载体的研究与应用.doc)为本站会员(两袖****拉)主动上传,万象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万象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备案号:鄂ICP备19026039号-1  公网安备鄂公网安备 42010502001450号

    copyright@ 2019-2023 万象文库(www.2wx.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