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象文库! | 帮助中心 万象文库,分享有价值的文档!
万象文库
全部分类
  • 实用文档>
  • 教育资源>
  • 行业资料>
  • 资格认证/考试资源>
  • 电子/通信>
  • 源码区>
  • 论文学习>
  • 大杂烩/其它>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万象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临床医学论文-脉痹从瘀辨治.doc

    • 资源ID:38429       资源大小:14.4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临床医学论文-脉痹从瘀辨治.doc

    1、 临床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脉痹的临床表现,阐明病在脉,病机主要在于瘀血阻滞。强调治疗应以瘀血为基础,辨证相结合,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关键词:脉痹;从瘀血辨证论治;“脉痹”的临证治法出自苏文痹论。 后世医家虽对此有记载,但简略不明,缺乏系统阐述。 这种早在内经就已命名的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为此,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脉痹从瘀论治的依据1.1脉痹的病机在于瘀血阻滞。苏文痹论指出,脉痹“在于血凝固而不流”,可视为对脉痹病机的最早阐述,应把握“血凝固而不流”的主要病机 苏文五藏胜篇提到“凝于脉者泣”,认为“血不能反其空”可致“麻痹”,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脉麻痹的机理。 唐代医生

    2、王冰在他的笔记中说:“哭意味着血液流动不利。 空,血流之道,大隧道也。 “说明瘀血阻滞在小静脉,使之难以回流到大经络,造成经络阻塞,进而发展,还可引起手脚不利寒。 清代何梦瑶医癫中提到“血脉不流而变色”也是对脉痹病机的阐述,并指出:“外感风寒湿可痹,但是否仅内生寒湿?”认为内生血瘀、痰饮亦可致痹,“若死血不通经络,亦不通而痹。” 有医家根据苏文痹论说“脉痹在夏”,故脉痹为热痹。比如医案必读痹就明确指出:“脉痹也是热痹。 “从热论其病因病机。 就临床而言,脉痹是感热毒所致,但并不全是热所致,还有很多其他内外因素,如寒湿侵袭、跌打损伤、久立、久病继发等等。 其临床表现也不同于热痹。它们不应该混在一

    3、起,而应该区分开来。 苏文痹论在论述痹证时,可分为五体痹和五脏痹,而脉痹属于五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病变主要在四肢。 脉痹与病理变化中五脏痹中的“心痹”密切相关。“脉痹不绝,感邪又留于心。 “由于心主血脉,长期的脉痹可能会影响心脏,导致心痹。 这也说明,脉痹和心痹是有区别的,其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都是不同的。 总结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结论:脉痹有内因,也有外因。 因为寒湿热毒的不同;内因如邪气郁结,如寒痰热毒、气滞血瘀等,可由气血不足、阴阳两虚引起。 主要疾病是肢体血管,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凝血功能衰竭和血管阻塞。 1.2脉痹临床表现多为瘀血样脉痹。古代医书中有零散的记载,要注意从临床实践中

    4、去理解和总结。 就临床观察而言,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麻木、虫蚁爬行感或相应部位肿胀。 疼痛是脉痹血瘀的主要症状之一,有轻有重,初起轻,病程长,昼轻夜重,有钝痛、胀痛、麻木痛、冷痛、灼痛等不同感觉,或痉挛性疼痛,甚至剧烈疼痛。 血瘀可导致相应部位感觉异常,昆虫、蚂蚁的麻木、爬行感是“涩荣威之旅”引起的 瘀血停止,血虚为水,甚至瘀血导致肢体肿胀。 瘀血不能滋养,杨琪达不到温热滋养,则四肢无力,畏寒怕冷,热毒或长期瘀热变化所致者,局部有灼热感。 关节痛患者局部颜色改变,或发绀、紫红色、或苍白,或局部静脉曲张。 长期血瘀可引起局部血管的粗硬肿痛,或触及条索状肿胀的静脉,都是血瘀的症状。 未经治疗的严重

    5、疾病也会导致受影响区域的溃疡和坏疽。 关节痛患者有涩脉或无脉,也是血瘀的表现。应重视寸口脉、千阳脉、太溪脉的脉诊。 关节痛起病可急可缓,病程可短可长,但多数患者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 在出现脉痹、血瘀症状的同时,由于病因不同,患者体质不同,还有其他相关症状,要结合起来分析。 2从瘀论治脉痹的实践脉痹的治疗始终以通络为原则,以化瘀为主,以活血通脉为主要方法,但需明确分析病因,详细辨证,或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相结合的方法扶正,或以散寒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相结合的方法祛邪,以达到通脉的作用。 有些脉痹疾病比较复杂,往往有多个证候,要注意各种治疗方法的配合应用。 下面举临床经验做参考。 病例1:患

    6、者李,女,62岁,农民,2002年12月24日来就诊。 同年7月,我报告右下肢经常疼痛,并逐渐加重,有时不分昼夜地加重。然后发现右下肢从下往上逐渐肿胀,最近膝关节以上也有肿胀。 曾在当地乡镇、县医院治疗,未发现明显疗效。12月初,去医院检查。经血管造影,确诊为右下肢多发性静脉血栓。因为经济困难,没有住院,耽误了中医诊治。 目前我右下肢疼痛严重,白天晚上都疼,晚上更厉害。我经常吃止痛药来暂时缓解。 检查右下肢从脚往上到大腿中上部肿胀,肤色无明显变化。 右下肢软无力,行走困难。 舌质暗红,侧有齿痕,脉弦细涩。 诊断为脉痹,表现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水郁肿胀。 采取益气活血,化瘀利水的方法。 由补阳

    7、还五汤、活血消灵丹、当归芍药散组成。 处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乳香8克,没药8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水蛭10克,生黄芪30克,防己15克,川牛膝30克,地龙15克,延胡索10克,神曲15克。 10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2003年1月3日随访:后肢肿胀疼痛减轻。发现肿物已经不在右膝以上,仍在膝以下,舌脉如前。 按照原来的处方,告诉他服用一个月左右。 3月初被告知右腿肿胀消失,疼痛明显减轻,但晚上还是会痛。 然后减少茯苓、泽泻、防己的利尿,加入鸡内金10g,继续调治。 按:瘀血阻滞疼痛,瘀血阻滞肿胀。 在这种情况下,该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下肢肿胀疼痛,未发现

    8、其他内脏疾病症状。病在四肢,痛则以瘀血为特征,伴有舌暗、脉涩。所以诊疗以脉痹血瘀为主。 金匮要略一章指出“血不利则水”,一章指出“瘀血生肿” 瘀为病根,肿为次要,故以活血化瘀为主,宜利湿。“但祛瘀必致痰水自消”,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病例2:患者张,男,30岁,农民,1976年11月6日就诊。 患者从小在山区从事放牧,长期生活在野外。近年来,他逐渐感到双下肢不适,腿部疲劳。 最近一月因为所住地方阴冷潮湿,小腿疼痛加重,行走困难,行动困难,下山诊治。 就诊时,双腿静脉迂曲,隐约可见,进食排便正常,无其他不适,舌质暗沉,舌苔白而微腻,脉弦。 诊断为脉痹,是由于长时间站立,血液循环不畅,郁滞于下,外感

    9、寒湿,血脉不通所致。 属于寒湿阻滞、瘀血痹阻。 活血化瘀、温散寒湿法 加味方参朱仝玉汤 药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五灵脂10克、制没药6克、牛膝各15克、地龙10克、独活10克、苍术15克、透骨草30克。 3剂,每日1剂,水煎2次。 11月10日随访:自感小腿疼痛,服药后缓解。 又吃了10剂,肿痛消失了,腿也觉得有力了。腿部静脉弯曲的现象也减轻了。 据:此病亦因下肢血管,故从脉痹论治。 长期在山野生活,易受风寒雨淋,导致寒湿侵袭下肢,凝涩血管,久站不动,阻滞血液循环,导致下部淤血,脉络受阻,产生迂曲疼痛。 治疗活血通脉时,但应查其病因,以活血化瘀结合温补

    10、祛寒湿为治法。 下肢静脉曲张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虽然药物治疗不能治愈静脉曲张,但可以改善症状。 本病多以活血通脉为主,结合病因症状,或用益温阳、温寒湿、清利湿热等方法治疗,症状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病例3:患者齐某,女,21岁,学生,2000年12月5日来就诊。 我反映我的手经常发冷发紫,持续了一个多月。我去医院治疗了。我认为这是雷诺氏综合症,由于我没有服药,最近病情恶化了。 我给这个班上课,课后请我给它开处方。 今年入冬以来,两个手指都变冷了,暖手后就好了。过时之后,它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冷淡,而且继续恶化。结果手指从手腕开始发冷,手心发紫,指尖发麻。 检查病人的手。指尖到手腕的皮肤相对于其他

    11、部位明显发紫发暗,摸上去冰凉,尤其是手指。 病人身体虚弱,但无其他明显不适,舌淡紫,脉细而弱。 诊断为脉痹,表现为气血不足,阴寒凝滞,血脉不通。 益气养血、温通化瘀法 加味方当归四逆汤 处方:当归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黄芪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姜黄15克,川芎10克,僵蚕15克,甘草6克,大枣3枚。 6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并告诉他们注意防寒保暖。 12月12日随访:服药后手指冷感减轻,面色紫暗逐渐好转,舌脉同上。 告诉原方再吃10剂。 两周后告知症状消失,双手肤色正常,手指轻触,麻木感消失,无其他不适。春节过后,他一问,知道自己没有复发。 根

    12、据: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指冰冷、发黑。因血瘀而杨琪达不到,因缺乏温热养料而手指冰凉,因无血流而变色,手指紫暗等都是血瘀之兆,是瘀血阻滞脉痹所致,故从脉痹论治。 体虚、气血两虚的患者,宜补气血治病,温化瘀治标,补虚通络相结合,方能见成效。 伤寒论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足冰冷,脉细断肠”,适用于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冰冷。在此基础上,宜加益气化瘀之品,使药证相符。 因手指有病,加用擅长上肢行气活血的姜黄。由于现代医学认为雷诺氏综合征与四肢小动脉痉挛有关,故加入僵蚕通络止痉,以提高疗效。 病例4:患者李,女,18岁,2001年7月12日就诊。 自2000年7月起,出现上肢无力、麻木、畏寒、阵发性头晕、头痛

    13、和视力模糊,且局部治疗无效。他于2001年5月21日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入院检查: 36.4,P78次/分,R20次/分 双上肢无血压,肱、桡动脉搏动不明显,左下肢血压160/100mmHg,右下肢血压150/95mmHg,股、背、足底动脉搏动良好。 全身没有发现皮疹或出血点。 左颈部听到粗糙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听不到干湿音,心律均匀,检测到P2功能亢进,所有瓣膜区听不到杂音。 乙肝五项(-),肾脏显示双侧肾功能正常,ANCA(-),ESR29mm/h,ANA(-) 超声检查:左右椎动脉内径0.3cm,流速分别为40cm/s和42cm/s。臂轴的探头不清楚;左腋动脉内径0.4cm,流速

    14、25.6cm/s,右腋动脉内径0.4cm,流速20cm/s;左肘动脉内径0.3cm,流速12cm/s,右肘动脉内径0.3cm,流速12cm/s;上述动脉管腔结构仍清晰,管壁增厚,内膜不光滑,管腔内传音尚可。 CDFI:动脉血流缓慢,流速降低。 印象:双侧椎动脉、腋动脉、肘动脉内径变窄,血流速度降低,内膜不光滑。 诊断为大动脉炎 用强的松、双嘧达莫、可乐宁、肠溶阿司匹林、甲氨蝶呤、甲氧氯普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近两个月未见明显效果。 目前还是感觉上肢无力,拿东西挺费劲,胸闷,有时觉得燥热,经常头晕,有时觉得眼前发黑,看不清东西,四十到五十天到两个月痛经,经期腹痛,饮食排便正常,面色晦暗,形体消瘦

    15、,舌红,苔薄黄,脉细涩,很难查出来。 诊断为脉痹,气阴两虚,瘀血阻脉。 治气清热,滋阴养血,活血通脉。 方当归补血汤、四妙永安汤加活血化瘀之品。 处方:黄芪30克,当归30克,玄参20克,忍冬藤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鸡血藤30克,水蛭6克,地龙15克,僵蚕15克,柴胡12克,姜黄15克,青风藤30克,甘草6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7月24日复诊:服用前10剂未见明显好转,症状同上。 想到患者已病了一年多,慢性病难有速效,遂嘱其坚持治疗,方子略作调整:原方子为去鸡血藤,加葛根20g、姜黄15g,加生黄芪60g、水蛭8g,然后服用。 服用一个多月后,症状减轻,头晕、胸闷、视物模

    16、糊改善,体力增强。 一直有效,故嘱我按原方长期服用。 服药半年多,自感症状消失,能从事一般劳动。 2003年5月,电话通知我已经完全康复,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了。由于经济原因,我没有再做任何相关检查。 根据:本例以上肢无力、麻木、畏寒为主要症状,脉象微涩,也是血瘀的标志。 上肢是主要病变。参考现代医学检查,血流缓慢,流速降低。已知病在脉中,是瘀血阻络所致。 结合整体情况,可区分为气阴两虚,以血瘀热阻脉为标准。 气血不通,肢体失养,无力麻木,阳虚,肢冷。 所以用益气清热,滋阴养血,活血通脉的方法综合治疗。 方当归补血汤用于补益气血,四妙永安汤用于养血滋阴清热,其他活血化瘀之品用于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病情长期拖延,属于慢性疾病,很难得到快速治愈。只有坚持治疗才能达到效果。 虽然现代医学的主要症状和诊断有所不同,但根据中医的理论分析,上述情况都是因为脉象,主要病机是血脉不通。 在临床实践中,要善于把握脉痹血瘀的特点,区分标本属性,明确主证、证候。 由于体质不同,病因不同,还是要根据不同的病因来治疗。 由于脉痹病情复杂,顽固难愈者应注意各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坚持用药,这是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


    注意事项

    本文(临床医学论文-脉痹从瘀辨治.doc)为本站会员(两袖****拉)主动上传,万象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万象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备案号:鄂ICP备19026039号-1  公网安备鄂公网安备 42010502001450号

    copyright@ 2019-2023 万象文库(www.2wx.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