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胼胝体梗死14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头颅MRI扫描证实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很少单独发生,多合并其他部位脑梗死。 结论胼胝体梗死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胼胝体梗死;偏瘫;废用的胼胝体由连接两侧大脑皮层的纤维组成,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胼胝体一旦梗死,会有很多不同的临床表现。 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4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6 83岁,平均
2、66岁。 其中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2例,三者皆有1例。 1.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为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症状为:9例单侧肢体偏瘫;双侧瘫痪伴意识障碍1例;精神障碍6例;口齿不清4例;左右手不能协调2例,其中一人把自己的左手当成别人的手。2例性失用症;步态异常1例,表现为步幅短,无摆臂;左侧各向同性偏盲1例 1.3影像学检查:本组患者均在发病24 72小时内进行了MRI检查。 胼胝体口及膝部病变4例,膝部及体部病变6例,体部病变2例,压迫性病变2例。 并发症包括单侧基底节梗死5例,左侧丘梗死2例,半卵圆中心及左侧顶叶梗死2例,右侧枕叶梗死1
3、例,右侧额、颞、顶叶及左侧脑桥梗死1例。 1.4治疗结果:经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滋养脑细胞、抗氧自由基治疗后,6例治愈,4例明显好转,3例症状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1例死亡。 胼胝体形成于胚胎期,位于半球裂的底部。它是由大脑两半球纵裂间横向连接的白质纤维组成的纤维板。它是大脑白质中最大的纤维束,构成大脑纵裂的底部。 胼胝体分为口部、膝部、体部和压力部。胼胝体前三分之一连接两侧额叶前部,包括言语运动区。身体连接两侧的额叶后部和顶叶,压力部连接两侧的颞叶和枕叶。 胼胝体的血供来自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三个血供系统。 前4/5由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供血,后1/5由大脑后动脉和脉络膜
4、后动脉供血1 大脑前动脉是主要的供血动脉。 由于胼胝体血供丰富,临床上很少单独出现胼胝体梗死,常合并其他部位梗死。 文献1胼胝体梗死的原因有:前交通动脉或外周动脉自发性痉挛;前交通动脉或根尖周动脉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经胼胝体穿支动脉栓塞 这批患者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6岁。他们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多数病例合并基底节、丘脑、半卵圆中心、颞叶枕叶等部位的梗死。,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胼胝体主要连接运动中枢、运动语言中枢、双侧对应视听中枢并参与互利共生,是合成和汇集双侧大脑半球认知功能的交流通道。 人的情绪和各种认知活动大多需要双侧半球的整合。因此,
5、当胼胝体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就会出现相应的大脑半球断网症状2 胼胝体前1/3的损害可出现以下情况:失用,多为左侧概念运动失用,通常无认知功能障碍,少数为对抗性失用,多为一过性,偶有胼胝体型异己手综合征;步态异常,表现为步幅短,上肢不摆动,主动性差;可能有肌无力、智力低下、言语障碍、精神障碍等。1/3的病灶表现为共济失调和假性延髓麻痹。后1/3病灶表现为偏盲和听力损害,本组病例临床表现符合上述胼胝体病灶症状。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 但当患者出现偏瘫、偏盲、共济失调或精神障碍时,诊断并不困难,当出现单纯失用症或步态异常时,应考虑胼胝体梗死的可能。 头部CT检查有部分假阴性,头部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一旦确诊,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但临床上胼胝体梗死很少单独发生。当合并其他重要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3时,预后不佳,可致残甚至致死。 参考文献 1李,李策全。胼胝体的临床神经外科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 (1): 78-79。2赵春瑜,蒋晓晓,苏志强.胼胝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