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关键词】胺碘酮【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对5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一年,观察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胺碘酮治疗52例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为88.5%,QT间期轻度延长(治疗前38850ms,治疗后43246ms,P 结论胺碘酮长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维持剂量少,不良反应少。 胺碘酮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探索一种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我们观察分析了52例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2、1一般资料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患者5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33 78岁,平均年龄50岁。 所有病例均经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诊断,除长QT综合征(QTc0.44s)和甲状腺疾病外,均为反复室性早搏、频发多源室性早搏、短室性心动过速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包括冠心病28例,心肌炎10例,原因不明14例。 1.2方法52例患者在基础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圣德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凯达隆)。 先给负荷(7天0.2g Tid7后换成7天0.2g Bid7维持剂量0.2g qd治疗一个月后,一个月后减为每周5天0.2g qd,
3、间隔2天维持一年。治疗期间,维持剂量复发的患者不会增加剂量。 1.3疗效标准为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减少90%以上,室性早搏减少80%以上。 1.4观察方法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进行EKG、动态心电图、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胸片检查。治疗14天后复查EKG,1个月后复查动态心电图,每3个月复查心电图,每6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胸片。 观察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1年后的心律失常、QT间期及不良反应。 1.5用自配对t检验处理数据的统计方法,p 结果2.1疗效:52例患者经胺碘酮负荷治疗14天后症状明显改善,复查心电图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短阵性室性心
4、动过速,其中27例患者仍有偶发性室性早搏。维持剂量0.2g qd治疗1个月后复查心电图显示46例达到临床有效标准,维持剂量治疗6个月和1年后复查心电图显示6例室性心律失常未达到有效标准,因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未增加剂量。结果表明,临床有效率为88.5%,QT间期略有延长(治疗前38850ms,治疗后43246ms,P 2.2不良反应本文有1例患者在胺碘酮治疗6个月后出现游离T 3、T 4升高,停药1个月后恢复正常。5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出现轻度畏光,无视力障碍和角膜微粒沉积。因为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所以没有特殊处理。经连续观察,未发现咳嗽、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肺及中
5、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治疗前后, 结论近年来胺碘酮已成为临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及其代谢产物为脂溶性,广泛分布于肝、肺、脂肪、皮肤等组织,主要由肝脏代谢,经胆汁排泄。胺碘酮具有负荷期和半衰期长、个体差异大的特点。 虽然许多临床试验表明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并能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风险,但胺碘酮的临床应用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呈剂量相关。随着维持剂量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1 由于半衰期长,胺碘酮的潜在器官毒性比半衰期短的药物更严重,而重要器官的毒性可能是致命的2 随着美国CAST试验的公布,人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6、观念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考虑抗心律失常作用,还要提高效益/风险比。 对于需要长期胺碘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更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能达到更好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 我们参考北美起搏电生理协会胺碘酮实用指南,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负荷量和维持量标准2,结合国人特点,采用低剂量负荷量和维持量,维持量1个月后每周停止长期治疗2天,维持量复发者不增加剂量。 数据显示该方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为88.5%,QT间期轻度延长,1例出现游离T 3、T 4一过性增高,5例出现轻度畏光,无咳嗽、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且无间质性肺炎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 该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而胺碘酮的负荷量和维持量均小于上述指南和标准,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治疗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1李庚山。胺碘酮的历史和临床应用现状。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1,15(5,增刊):5.2苏加林泽。临床医生应用胺碘酮实用指南。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1,15(5,增刊):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