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分析【关键词】胺碘酮;不稳定型心绞痛;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21例)和毛花苷C对照组(21例)。 治疗组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未转复窦性心律者反复给予75 150 mg,后改为静脉滴注150 450 mg。对照组静脉注射毛花苷C 0.4 0.8 mg。 结果:治疗组转复窦性心律16例(76.2%),3小时内转复7例,3 8小时内转复9例,平均转复时间6.2小时,有效率90.5%。花青素C组9例(42.9%)转复窦性心律,3例在3小时
2、内转复窦性心律,6例在3 8小时内转复窦性心律,平均转复时间为5.5h。 治疗有效率为76.2% 治疗后两组心室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胺碘酮组的平均起效时间为(158)min,毛花苷C组的平均起效时间为(305)min。两组的平均起效时间和心率下降无显著差异。 两组治疗前后QT间期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讨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可快速、安全地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房颤,其疗效高于毛花苷c。 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的首选药物之一。 关键词:胺碘酮;不稳定型心绞痛;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其中21例患
3、者接受胺碘酮(A组)或毛花苷C(B组)治疗。A组先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如转复窦性心律失败,再静脉注射75150mg,再静脉注射150450mg。结果:A组转复窦性心律16例,3小时转复7例,8小时转复9例,起效时间6.2小时,有效率90.5%。B组有9例转复窦性心律,3例在3小时内转复,6例在8小时内转复,起效时间为5.5小时,有效率为76.2%。两组的心室率均显著下降。A组的平均起效时间为158分钟,B组为305分钟。两组起效时间和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QT间期及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房颤有效且安全,优于毛花苷C,可作为治疗不
4、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房颤的一线药物。关键词:Amiondarone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房颤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心病防治的重点,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一旦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对患者的伤害会很大。 心房颤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发病率较高,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报告旨在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并评价其降低心室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0年7月至2004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患者4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0年12月发布的UA诊断标准,心绞痛发作时经心电图证实合并房颤。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低分子肝素)
5、、钙拮抗剂和-受体阻滞剂治疗。 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45 78岁(60。29.5)年。 房颤持续时间为1 72小时。 其中冠心病2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4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5例。 排除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两周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以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参与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21例)和毛花苷C对照组(21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心室率、房颤持续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胺碘酮治疗组给予胺碘酮15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若患者在首剂后15 20分钟仍未恢复窦性
6、心律,则根据情况反复给予75 150 mg,随后以0.5 1.0 mg/min静脉滴注24小时(24小时总量 1200mg),成功后停止复律。C组将0.4毫克毛花苷C溶于20毫升生理盐水中,于5分钟内静脉注射。未恢复者,2小时后加0.2mg,未恢复者,6小时后加0.2mg。 1.3观察指标:用药前后进行连续心电监测和血压监测,每5min记录心率、心律、血压和临床症状。 用药前及用药后每1h、复律成功时或终止试验时记录心电图,连续8h观察ST-T和QT间期的变化。 成功复律的患者继续观察1h。 对于心室率低于60次/分、血压低于90/60mmHg、QT间期延长25%或0.5 s以上、临床症状不稳
7、定的患者,立即停止试验,待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1小时。 1.4疗效评价:有效:用药8小时内转为窦性心律或未复律,但心室率控制在70 90次/分或较基础值下降20%以上,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 无效:达不到上述要求者。 1.5统计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数据用T检验和X2检验表示。 结果2.1心脏复律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复律结果(轻度)与对照组复律成功率比较 0.012.2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和QT间期的变化见表2。 表2两组复律前后心率及QT间期变化(略)两组用药前后比较1) 0.05组心率明显下降,但胺碘酮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58)min,毛花苷C组为(305)min。 胺碘
8、酮组的平均起效时间快于毛花苷C组( 0.05) 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为6.2h,毛花苷C组为5.8h,两组无显著差异。 胺碘酮组有效率为90.5%,毛花苷C组有效率为76.2%。 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毛花苷C组( 0.05)。 2.3药物副作用:胺碘酮组2例出现血压下降,服药后血压降至80 90/50 60 mmhg;2例转为窦性心律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但心率50 60次/分,1例出现恶心呕吐,经治疗后均缓解。本组无心绞痛加重。 花青素C组3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出现低血压,1例复律后出现一过性型房室传导阻滞。 讨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房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引起的不完全闭
9、塞性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加重,血流动力学严重不稳定,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心绞痛,如不尽快转为窦性心律,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后果与房颤持续时间成正比,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复律成功率越低。 所以还是尽早给予静脉药物复律为好。 目前,临床上控制房颤的药物有三种:洋地黄、钙拮抗剂和-受体阻滞剂2 洋地黄洋地黄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传统药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静脉应用的毛蕊花糖苷C。 不仅能有效转复阵发性房颤,还能更好地控制心室率。 但该药在复律时可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不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预激综合征患者。 胺碘酮作为
10、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房室结传导,在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国内关于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的报道较少。 我们观察了21例的治疗,数据显示静脉注射胺碘酮后15分钟平均心室率开始减慢,2h明显,24h基本达到稳定心率,与文献报道相似3 复律成功率为76.2%,平均复律时间为6.2h,治疗有效率为90.5%,也与国外文献报道相似4 与毛花苷C相比,胺碘酮组复律成功率和总有效率更高,起效时间更快,QT间期无明显延长。 本文观察到服药后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心绞痛症状加重,耐受性好,副作用少。 此外,胺碘酮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
11、增加心输出量,而负性肌力作用小于洋地黄、钙拮抗剂和受体阻滞剂。 综上所述,静脉注射胺碘酮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的心室率,转复窦性心律安全有效,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房颤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治的几点建议J.中国心脏病学杂志,2000,28 (6): 409-412。2胡大一。房颤合理用药问答J.中华医学杂志,1999,34 (11): 677。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8 (1): 31-33。4 Galve,Rius T,Ballester R,等.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J.美国心脏病学杂志,1996,28(1):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