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胸腹多发伤并发ARDS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总结胸腹多发伤的治疗经验。 方法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术后辅助机械通气。 结果38例患者中,34例存活,4例死亡。 结论及时治疗、合理使用呼吸机、术后加强呼吸管理、补充营养、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成功救治胸腹部多发伤并发ARDS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多发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胸腹部多发伤患者60例,其中并发急性呼吸综合征38例,经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后存活34例,死亡4例(10.53%)。 治疗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8例胸腹部多发伤合并ARDS患者均符合ARDS的诊
2、断标准1 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18 70岁,平均43.72岁。 其中坠落伤13例,车祸伤17例,挤压伤8例。 所有病人来医院时都处于休克状态,伤势严重。 其中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21例,右侧多发性肋骨骨折9例,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8例。 3根以上肋骨骨折22例,锁骨骨折12例,肩胛骨骨折10例,胸骨骨折5例。 血气胸27例,皮下气肿12例,纵隔血肿4例,左右支气管断裂各2例。 颅脑损伤10例 内脏损伤21例,其中肝破裂10例,脾破裂18例,十二指肠破裂3例,空肠破裂2例,腹膜后血肿12例,骨盆骨折10例,后尿道破裂6例,肾挫伤12例,肺挫伤26例。 方法与结果胸腹部多发伤患者被送往医院后
3、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进行简单的胸腹部穿刺检查。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引血性液体600ml 1800ml不等。开胸、腹部探查后,分别进行肺裂修补、支气管重建、纵隔血肿清除、肋骨内固定、十二指肠、空肠、肝脏修补、肠或脾切除、尿道会师。 入院后,10名患者在急诊室插管,23名在手术室,2名在治疗后。 25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辅助呼吸时间7 20天。 本组存活34例(89.47%),死亡4例(并发重型颅脑损伤),占10.53%,2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后自动出院。 讨论3.1积极抗休克胸腹部多发伤患者发病突然,伤情危重,伤情复杂,短时间内易发生创伤失血性休克。 因此,
4、要求临床医生及时、果断、迅速、有效地建立呼吸循环通道,同时尽快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会诊协助治疗,力争在短时间内控制休克,解决影响呼吸循环的不利因素。 本组18例因血压检测不到、呼吸急促而送院的患者,立即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送进手术室根据伤情解剖胸腹部止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因此,积极抗休克,迅速建立有效循环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内脏出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3.2合理使用呼吸机的严重胸腹部多发伤患者,大多合并有严重的肺挫伤、多发性肋骨骨折、明显的呼吸异常、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低氧分压(PO2)、创伤后疼痛等,使其不敢大声咳嗽,以致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痰液不
5、易咳出。 本组有24例严重肺挫伤。 肺挫伤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的挫伤导致肺间质通透性增加、水肿和出血,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大量萎缩和突变,透明膜形成,阻碍气体扩散,导致进行性低氧血症。 一般氧疗在临床上是达不到效果的。 因此,应警惕ARDS的存在1,果断采取气管插管辅助呼吸,这是目前治疗ARDS最有效的方法。 该组患者在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常用PEEP,越早应用效果越明显。 目的是使低顺应性区的肺泡张开,同时不使高顺应性区的肺泡过度扩张。适当的PEEP可增加肺泡PO2,改善缺氧2,增加肺顺应性,并可能增加心脏的血容量,改善心脏功能。 如果插管3天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则进行气
6、管切开,以利于吸痰,改善呼吸,防止长时间气管插管造成的副损伤。 3.3 ARDS的防治措施严重胸腹部创伤的原因复杂多样。严重创伤、休克、大量输血和短时间输血是导致ARDS的主要原因。 因此,笔者认为在患者血压平稳,出血得到控制后,应:控制液体总量,适当利尿3,补充胶体液体,给予地塞米松,每日1次,30mg/d,连用3 5天,可起到抗炎作用,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肺水肿吸收,减缓病情发展。 术中和术后定期吸痰、润肺,减少肺不张。 使用呼吸机期间,定时吸气,每6 8小时静脉应用氨溴索30 60 mg一次。 该药是一种新型黏液溶解剂,具有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形成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对呼吸道粘稠分泌物
7、的排出和减少黏液潴留有较好的效果。 3.4补充营养是保证患者术后恢复的有利条件。此类患者病情危重,术后高热,呼吸机的应用会消耗体内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直接影响伤者的恢复。 作者在伤后的头几天用营养液从静脉支持,肠功能恢复后,可将营养液滴入胃管,以提供热量,减少蛋白质的消耗,保持正氮平衡,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5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伤情较重、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做痰培养和药敏,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 同时要注意保护其他器官的代谢,如肝、脑、肾功能,防止多器官衰竭。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所有病例均成功脱线,无其他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孙,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结核与呼吸杂志,1996,19 (4): 196-198。2鲁伊斯-贝伦M、费尔南德斯-蒙德杰尔E、乌尔塔多-鲁伊斯B等。立即应用正压通气减少血管外肺水j.危重病护理医学,1999,27 (2): 380-384。3陈数,李慕泉。43例严重胸腹部多发伤的诊治体会j.中国创伤杂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