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胸腔内注射治疗术后气胸150例【关键词】胸外科术后持续的胸腔排气和胸腔积液是胸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自2002年以来,作者在胸腔内加入红霉素、地塞米松、尿激酶、顺铂等药物,治疗胸腔外手术后胸腔积液(包括胸膜炎和恶性胸腔积液)和持续排气105例,取得良好效果。 该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男性105例,女性45例;年龄从17岁到78岁不等,平均47岁。 其中闭式引流后渗出性胸膜炎28例,闭式引流后恶性胸腔积液2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肺大泡闭式引流及肺减容后气胸、液气胸55例,全肺切除及肺撕裂伤修补术后持续性液气胸15例,胸腔闭式引流后胸部外伤13例,
2、脓胸14例。 术后上述病例均因胸腔持续排气引流。经过观察和常规治疗,没有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指征。 右侧胸腔积液62例,左侧胸腔积液68例,双侧胸腔积液6例。 1.2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原发病选择抗感染、抗结核、平喘、祛痰、镇咳、化疗等常规治疗。 (2)在此基础上,选择药物进行胸腔内注射,仅选择红霉素0.25 1g/次进行持续胸腔排气引流;包裹性、多房性积液和脓胸早期选用尿激酶20,000 40,000 u/次或地塞米松5 10mg/次,联合庆大霉素或甲硝唑交替胸内注射进行局部抗炎治疗,后期X线确诊多房性积液后应用红霉素0.25 1g/次。恶性胸腔积液红霉素0.25 1g/次,顺铂
3、20 40mg/次。 (3)由于术后保留胸腔闭式引流管,如果术前估计持续排气引流,可以放置带侧管的引流管。如果没有侧管,可用头皮针5 7号穿刺胸壁附近的引流管,注射部位严格消毒,远端引流管夹住。 注射剂量可稀释至100 250毫升。 注射后指导患者适当改变体位,以利于药物与胸膜的充分接触,每天或隔天服药一次。 根据主要症状、胸部体检、胸腔闭式引流排气、胸部X线和胸部b超检查结果评价疗效。 (4)胸腔注射可因胸膜反应引起剧烈胸痛,红霉素注射液最常见。因此,在注射红霉素前15分钟,应肌肉注射100毫克吲哚美辛或50毫克哌替啶。注射红霉素前,可先注射2%利多卡因10ml,或稀释成红霉素溶液,同时注射
4、。 注意连续3天以上间隔使用度冷丁,避免药物成瘾。 (5)同时应根据原发病和症状积极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免疫力、改善营养状况、抗肿瘤治疗等。 1.3疗效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胸腔积液积气完全吸收或排出(X线显示无积液积气征象,肺部肿胀良好。 b超显示无胸腔积液);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胸腔积液仍有少许或胸膜反应性增厚(X线显示肋膈角模糊纯净,b超显示少量积液或较入院时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X线和b超检查胸腔积液无明显减少。 结果本组显效102例,有效32例,显效率68%,总有效率89% 无效16例,其中脓胸6例,经开胸、胸膜纤维板剥脱及脓胸清除后治愈;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肺大泡破裂致气胸10例,经肺减容手术后治愈。 复发15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肺大泡破裂致气胸6例,癌性胸腔积液9例,经再次治疗后临床治愈或控制。 3.讨论大量胸腔积液引起的渗出性胸膜炎、癌性胸腔积液、脓胸、气胸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肺大泡破裂引起的液气胸等的治疗。常需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气,肺叶切除或肺裂伤修补术后持续胸导管排气引流。 原因多与原发病有关,多为肺裂长期不能自行闭合,持续性胸膜炎或胸膜转移致胸膜通透性增加,导致持续性胸腔积液。 导致临床上引流管拔除延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如何控制胸膜腔的持续排气引流,往往成为胸外科医生面临的剧烈头痛的术后并发症。 据报道
6、,滑石粉,四环素,红霉素,强力霉素,博莱霉素1等。临床上常使用,以促进胸膜粘连,达到阻断胸膜腔的效果,从而控制此类并发症。 笔者以红霉素注射液粉针剂为主要药物进行胸腔内注射,以减少胸腔积液,促进胸膜粘连,闭锁和封闭肺表面漏气点,广泛用于各种胸腔积液。 根据不同的原发病,选择不同的辅助药物灵活应用。比如地塞米松可以减少胸腔积液,对渗出性胸膜炎有很好的效果。用尿激酶溶解多房性胸腔积液如脓胸的纤维隔膜2;顺铂用于治疗癌性胸腔积液以形成局部化疗并控制胸膜转移的发展。 从而快速消除漏气和胸腔积液,达到临床治愈持续性胸腔积液积气的目的。 结果表明,胸腔内注射能很好地控制胸外科手术后持续的胸腔积液和积气。
7、但也有不足之处。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治疗单纯性气胸有效,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多房性脓胸、恶性胸腔积液、肺大疱破裂引起的气胸效果略显不足。 多房性脓胸,常因感染因素导致纤维素渗出增多,形成胸膜纤维板和多房纤维间隔,多房性特点导致脓胎积聚,不易控制,而胸膜内注射尿激酶常导致溶解纤维间隔不足,导致治疗间隔延长,加重患者痛苦或经济负担。反之,病情稳定后清除病灶不如早期开胸有效。恶性胸腔积液往往处于恶性疾病的中晚期,而胸腔内注射只能控制胸腔积液的症状,容易因胸膜转移加重而复发。而慢阻肺晚期肺大疱破裂引起的气胸,由于肺裂过大,偶尔无法控制,反复出现粘连带导致两层局部肺不张,无法合并或位于注射不
8、易扩散的部位,如肺尖,需进一步开胸。 并且由于注射时胸膜反应引起剧烈胸痛等副作用,虽然提前注射了镇痛药物和胸膜表面局部麻醉药物,但仍有一定的发生率。 尤其是胸腔内注射可促进胸膜粘连,常导致术后胸膜腔内少量包裹性积液和胸膜增厚。但根据临床随访观察,在吸收半年以上后,并没有明确的胸膜增厚影响远期呼吸功能的病例。 综合治疗表明,可根据病情灵活选择不同药物进行胸腔内注射,控制胸膜腔持续排气引流。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但剂量、时间、疗程、远期效果随访仍需进一步观察和讨论。 【参考文献】1。李伟民。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进展。临床内科杂志,1995,12 (2): 14-15.2鲍晓华,赵,乔,等.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中国疑难杂症杂志,2005,4 (2):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