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胸椎小关节紊乱所致顽固性胃炎的临床X线研究【摘要】目的:通过45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所致顽固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X线表现,探讨胸椎小关节紊乱与顽固性慢性胃炎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经其他检查明确诊断,经内科三联疗法(杀菌、抑酸、胃黏膜保护)及中药治疗3个月至6个月症状无明显缓解,拍摄X线胸片,分析研究其临床及X线表现、胸椎小关节解剖生理特点及相关神经关系。 结果:45例患者胸椎平片显示胸椎中下段多个小关节错位缝合,胸椎有局限性脊柱侧凸,多伴有局限性生理曲度变直。 经过两周的手法治疗后,30例(60%)患者接受了内科和中医三联或四联疗
2、法,40例(80%)患者在一个月后明显好转。 结论: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顽固性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胸椎小关节解剖的特殊性,尤其是与自主神经组织的密切关系所致。 手法复位脱位的胸椎小关节可有效调节胃肠功能,是治疗顽固性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难治性慢性胃炎;胸椎小关节紊乱;x线慢性胃炎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是临床消化科的常见病,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胆汁反流、吸烟等。 我院对50例经内科三联疗法(杀菌、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1 2个月的顽固性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发现多数患者合并“胸椎小关节紊乱”。 对其临床特征和X线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材料与方
3、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顽固性慢性胃炎患者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从17岁到55岁不等,平均年龄31岁。病程3年至5年不等。 50例患者中,48例行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37例行钡餐检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不适,尤其是饭后,不规则的上腹痛、嗳气、呕吐、反酸、呃逆、胸闷气短、胸痛不适等。 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慢性胃炎,经3个月至6个月的内科三联或四联疗法及中医药治疗,患者临床检查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病情略有缓解。 1.2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并对至少2例患者的照片进行复习和诊断。 结果22.1 X线显示50例胸部平片,阳性45例,
4、阳性率为90%。 x线主要显示胸椎局限于脊柱侧凸的某一节段。本组病例中,中下胸椎侧凸较为常见,可向左或向右弯曲(见图1),脊柱侧凸常伴有该节胸椎生理曲度变直;胸椎棘突偏左或偏右,伴有小关节间隙不对称,宽度不一,关节面模糊(见图2),棘突偏的脊柱一般在脊柱侧凸。 本组病例中,上述表现多发生在L4 L10节段,尤其是L5 L8节段。部分老年患者可伴有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韧带钙化等。 2.2正骨(手法复位)治疗后,肘顶振动医疗三联疗法方法1: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上肢自然置于体侧,操作者站在床沿,嘱患者深呼吸,呼气即将结束时,用肘大力振动,听到胸椎“咔哒”声即成功;重叠双手按压法2:患者俯卧,操
5、作者站在床侧,双手重叠在中胸椎棘突上,嘱患者深呼吸。当他呼气时,他会尽可能用力按压,当他听到关节弹起时,他会提示关节复位。 手法治疗前3天每天1次,以后每5天1次,疗程2周。 减量治疗后,采用内科三联疗法(杀菌、抑酸、保护胃黏膜)。2周后,30例(60%)患者临床症状改善,1个月后,40例(80%)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3目前与脊柱相关的多发病、疑难病多达10种。由于胸椎小关节解剖的特殊性,它与邻近组织尤其是神经系统密切相关1。许多学者发现,部分患者的胃肠道症状随着背部局部症状的改善而改变,相应的报道也与日俱增,提示胸椎小关节紊乱是某些胃肠道疾病的病因。 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胃肠道疾病有其解
6、剖学和生理学基础:调节胃肠道收缩和分泌功能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于胸椎脊髓段,与相应的脊神经一起穿过椎间孔,椎旁交感神经节依靠肋骨小头,当背部遭受急慢性损伤时,可引起胸椎小关节脱位、移位和周围软组织损伤,从而一方面引起相邻交感神经受骨挤压。另一方面受到周围软组织的牵引和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去平衡,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从而产生相应的胃肠道症状。 经过手法治疗,使脱位的小关节复位,使变形变窄的椎间孔恢复和增宽,使椎体周围软组织变直,脊柱稳定,消肿,解除痉挛,舒筋活络,疏通经络,去除神经刺激器,使胃的神经支配功能恢复正常。此时,内科三联疗法(杀菌、抑酸、胃黏膜保护)可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病。当临床症状经系统、规律的三联或四联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时,应考虑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顽固性慢性胃炎的可能性,胸部X线平片是诊断胸椎小关节紊乱最简单的方法。 参考文献:1朱子生,罗,胡蓓,等.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与X线表现J.中国医学,2002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 124。2周,翁泰来,卢美芬.胸椎小关节紊乱与功能性胃肠病的相关性J.广西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