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胶艾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0例体会摘要目的根据中医相关理论探讨胶艾汤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抑制作用。 方法对6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在胶艾汤的基础上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15例,显效23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结论胶艾汤简单有效,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可靠方剂。 【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胶艾汤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以月经量多、月经期长、病程超过3个周期为特征,属于中医“崩漏”、“月经过多”的范畴。 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相关理论,以胶艾汤为主方,辨证治疗本病60例,疗效满意。现在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2、.1一般资料1.1.1年龄14 52岁患者60例,其中14 17岁6例,18 40岁25例,40岁以上29例。 1.1.2婚史:已婚53例,未婚7例。 1.1.3病程36个月26例,6个月以上34例,最短3个月,最长7年。 1.1.4病例选择60例患者除子宫疾病外均通过b超检查,除子宫内膜恶变外均通过病理检查,除血液系统疾病外均通过血常规检查。 1.2治疗方法根据本病在不同个体的经期、量、色、质的差异,结合全身功能及不同的伴随症状,权衡标本轻重,以胶艾汤为主辨证施治。 1.2.1基础方胶艾汤由川芎6克、阿胶6克、甘草6克、艾叶9克、当归9克、芍药12克、生地18克组成。 1.2.2若月经量多,
3、血色鲜红,伴有阴虚火旺的症状,如头晕耳鸣,烦躁不安,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数等。,再加入龟板20g(滚)、知母15g、黄柏10g、山茱萸20g、菟丝子30g、牡丹皮10g、侧柏叶10g补肾。 如果月经量多,质薄苍白,伴有心脾两虚的症状,如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健忘,舌淡少苔,脉弱,则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分别加人参15g,黄芪30g,白术10g,宗坛10g,煅龙牧30g,益气固冲,收敛止血。 若血色暗红,伴有血块,腹痛或刺痛,出血时间较长或较少,舌上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等气滞血瘀之症,加三七10g,香附15g,蒲黄炭10g,祛瘀止血。 1.3疗效标准:治愈:每个周期取血3 6剂,连续治疗
4、3个周期,随访5个周期血量和月经期正常;效果显著:连续3个周期服用7 10剂血治,随访3个周期,血量、月经期基本正常;改善:服药10剂以上,连续3个周期被血方停用。停药后月经量基本正常2个周期,之后反复。无效:服药2个周期以上月经血仍不受控制。 2 . 60例患者中,治愈15例,显效23例,好转17例,无效5例。 例1:患者,46岁,农民,2000年3月15日首次确诊。 近年来患者月经量大,影响劳动和家务。她们每个月经期都需要卧床,而且月经期延长,每次月经期持续10多天。 西医可以暂时止血,但不能完全控制。 月经10多天后,血色鲜红丰富,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烦躁不安,舌红少苔,脉短。看脉象,是
5、阴血虚,内生虚热,阴络灼伤所致。应该用养血滋阴,清热虚热,止血的方法来治疗。 药用生地3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阿胶10克(溶化)、艾叶6克、龟板20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山茱萸20克、菟丝子30克、牡丹皮10克、侧柏10克。 3剂药后止血,服用5剂侧柏叶炭,加强其基础,然后在月经后第4天服用此方,共2个周期。月经期随着症状的加重控制在1周以内,血量适中。随访半年,无复发。 实施例2:患者,38岁,农民,2003年9月10日首次诊断。 半年来月经不期而至,淋漓不止,有时长达半个多月,月经长短不一,色淡,腰膝酸软,面色无华,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给西药止血,
6、服药后药会减少,药会残留,四诊结合可参考。证候为脾肾两虚,脉弱。本法宜补脾肾,强脉补血,药用熟地黄30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6g,阿胶10g(溶化),艾叶6g,甘草6g,人参15g,黄芪30g,五味子10g(捣碎), 吃了三剂药,血渐渐止住了,心慌气短,腰膝酸软等症状也有所改善,但效果并没有更好。服用十余剂后,脾肾两虚症状基本消失。经3个月随访,月经血的周期、数量、颜色、质量恢复正常。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经验属于中医“崩漏”范畴。虽然血量的多少和情况的紧急程度是有区别的,但是经血的共同特点是经血来得不及时,冲脉不足。 本病的病机在于阴不能藏于内,调理冲任,固经止血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蛟汤正是合适的配方。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二十治”载:“妇人有漏,妇人半产后续出血,妇人孕期出血,妇人孕期假腹痛,即细胞阻滞,以交媾汤为主。 指出胶艾汤不仅适用于妇女带下,也适用于产后出血。也适用于子宫出血而无症状的孕妇。可在方中养血,芍药熊雄养血,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温经,甘草止血,调和诸药,以清泻诸药,达到调冲任,固经止血之功效。 在本病的治疗中,除了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外,往往还需要配合止血药止血来治疗其症状。由于止血药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性质的止血药,如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