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论文-胰岛素泵治疗初诊二型糖尿病病的护理【关键词】糖尿病,2型;胰岛素输注系统;随着护理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西化、现代化,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如吃高糖高脂食物、缺乏必要的运动等,使得二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UKPDS研究表明,二型糖尿病患者的B细胞功能明显下降,保护B细胞已成为治疗二型糖尿病的中心环节。DCCT试验和UKPDS研究均提示,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目前,对新诊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强化治疗已经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我院于2005年5月从美国购买了美敦力胰岛素泵507C。在过去的一年中,我院对20例新诊断的二型糖尿病
2、患者进行了短期强化泵治疗。现将泵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6-65岁,均为新诊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符合IDF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12 16 mmol/L,餐后2小时13 24 mmol/L,HbA1c 8.5%以上,带泵时间20天。在后续调查中,控制情况良好。 2泵安装前的护理2.1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是目前最先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也是我院首创的高科技仪器。 胰岛素泵技术含量高,可以减少皮下注射的痛苦。虽然有部分患者愿意接受治疗,但由于对胰岛素泵的性能安全性、经济负担、治疗效果等不了解,很多人还是有很多顾虑。 面对患者的疑惑,护士要
3、耐心倾听和解答患者的疑问,详细介绍胰岛素泵的特点和强化治疗的优点,用真诚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2胰岛素泵投入临床使用前,应对医务人员进行其工作性能、安装、设置、安装后的护理管理、故障的技术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并派两名护理骨干到有经验的兄弟单位短期跟踪学习。为第一个病人安装泵时,应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操作和指导。 3.泵负荷期间对病人的护理指导应在泵负荷前清洗皮肤,穿上宽松的衣服。护士应准备好药品和输液器,并根据需要设置每个时间段的基础率。经两名护士检查,应选择脐部旁4 5厘米处,避免腰带、皮肤皱纹和疤痕,严格消毒后穿刺。 4泵安
4、装后的护理4.1泵安装后,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和护理2 要求患者在病房内活动和休息,不得擅自离院,以便按时测血糖,避免院外突发低血糖造成的危险。饭前,只有在患者准备好食物后,才能输注大剂量。如果血糖突然升高或患者感到不适,应及时检查胰岛素泵输液器是否正常工作,药液剩余量和电池剩余量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4.2每班护士应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输液部位或周围皮肤出现红肿、过敏、肿胀或急性感染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对症处理。 输液部位和输液装置应每周更换一次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4.3及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对糖尿
5、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获取欲望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带泵期间应注意的问题,如:洗澡时暂时离开泵的操作,上厕所时胰岛素泵的携带和保护方法,胰岛素泵的报警,患者低血糖的症状,饭前大剂量注射30分钟后需要按时进食,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期间不需要饮酒, 以及在血糖控制稳定之前不需要做大量运动,并给出具体的教育和指导。 4.4在糖尿病护理中,心理护理不容忽视。每个人都想永远健康年轻。大多数人都知道,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他们将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尤其是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这会导致更严重的愤怒、悲观和失望。这就要求护士:仔细观察,掌握其心理活动,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和家庭环境等。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
6、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运用语言技巧尽快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通过护士真诚、富有同情心、有说服力的语言进行疏导、解释和安慰,使患者掌握简单的心理疏导方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家属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来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积极与家属沟通,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取得家属的信任和配合,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也有积极的意义。 4.5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出院指导至关重要。要指导患者坚持控制饮食和运动疗法,教育患者根据标准体重和热量标准计算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合理搭配各类食物,定时、定量进食,不随意进食,教育患者起居有规律,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量3,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快速测定血糖,并预防和处理低血糖。 出院前要详细记录患者的联系地址和电话,并发放写有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联系电话的联系卡,随时解答患者遇到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秋各,周成华,李新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的护理J.工业与企业医学杂志,2005 (3): 93。2张华立,王媛。影响胰岛素泵治疗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5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