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腔隙性脑梗死150例临床观察与分析.doc

临床医学论文-腔隙性脑梗死150例临床观察与分析.doc

ID:39047

大小:9.73 KB

页数:4页

发布时间:2022-02-20 05:40:24

临床医学论文-腔隙性脑梗死150例临床观察与分析.doc_第1页
临床医学论文-腔隙性脑梗死150例临床观察与分析.doc_第2页
临床医学论文-腔隙性脑梗死150例临床观察与分析.doc_第3页
临床医学论文-腔隙性脑梗死150例临床观察与分析.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临床论文——腔隙性脑梗死150例临床观察与分析【论文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 方法对1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扫描,探讨其病因。 结果发现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并根据发病原因进行有效治疗。痊愈96例(64%),好转38例(25.3%),未愈16例(10.6%),总有效率为89% 结论通过对15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提前预防和控制是治疗的关键。 腔隙性脑梗死(LI)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占我国脑血管疾病的19%。 本文对我院1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38例,年龄35 ~ 80岁,有高血压病史102例,糖尿病病史131例,高脂血症病史80例,脑血管疾病病史12例,颅内占位性病变病史8例,癫痫病史4例,癫痫病史1例,颈椎病病史5例。 发病以突发性为主,主要表现为运动性偏瘫75例,其中肌力3 ~ 4级73例,肌力0 ~ 2级10例,感觉运动性脑卒中8例,运动性失语4例,精神症状1例。 1.2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76例,纯运动性偏瘫46例,均为单侧面部及肢体轻瘫,伴或不伴构音障碍(30.7%),纯感觉性卒中10例,表现为单侧肢体感觉障碍(6%),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6例),构音障碍,手精细运动(4%),感觉运动性卒中8例。 1.3CT表现本文通过CT扫描发现腔隙性脑梗死150例:多数病例常规头颅CT扫描可发现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但部分梗死病灶需薄层扫描才能更清晰显示。 腔隙性脑梗死可分为三种类型:多发型、单一型和复合型。大多数观察到的病灶边缘清晰,一些较小的病灶边缘模糊。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为两个以上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灶,均无占位性改变。 其中单发腔隙性梗死120例,呈小圆形或小椭圆形低密度病灶,病灶大小0.15 ~ 1.5cm,大于1.5cm者为巨大腔隙性梗死。 复合型腔隙性脑梗死12例,其中7例伴有出血灶,均局限于梗死区,附近无低密度水肿带或占位性改变。 120例单发腔隙性梗死中,30例因发病8小时内ct检查未能见到低密度梗死灶,但复查24小时后可见到低密度梗死灶,均为单发。 在患者的ct图像中总共发现190个梗塞灶。 1.4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部分躯体感觉和部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能够自理或正常工作。 改善:临床症状减轻,部分躯体感觉和部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基本能自理。 未治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生活不能自理。 结果2150例患者中,治愈96例,好转38例,总好转率为89.3%,未治愈16例。 腔隙性脑梗死由Fisher于1965年首次提出。是脑血管疾病中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特殊类型的微梗死。隋邦森等人报道本病CT诊断阳性率为49% ~ 92%。 病变多为直径100~400μm的深穿支,见于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基底和放射冠。 梗死灶大小一般为2 ~ 15 mm,当坏死软化组织被吞食去除后,可形成小囊肿,ct上表现为脑脊液样密度[1-2] 本组梗死灶位于双侧基底节、丘脑和脑桥,大小为圆形或椭圆形,5mm ~ 15mm不等,占位效应不明显,多数无中线结构移位,少数可见邻近侧脑室的局限性增大。 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这组数据表明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两个相关因素。 ⑴高血压 高血压是大多数学者公认的因素,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这项研究的结果与费希尔的观点一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压力的变化引起内膜的代偿性增生和损伤,血管壁缺血性坏死,小血管节段性收缩和扩张,小血栓形成加速,导致脑深部微小梗死的形成,多发性梗死引起的多发腔隙性梗死,最终形成微小梗死。每种情况下发生的病理过程可能不同。 (2)糖尿病 大多数学者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导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的形成。从理论上讲,糖尿病可能导致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微血管出现基底膜增厚和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小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二是血液粘度高,血小板聚集性强,容易发生小血管梗死,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这一观察结果表明,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与Mastf1等人的报道相似,但与George等人的报道不同。 可能的原因与病例的选择和样本量有关。临床上,一些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例因神经系统症状较轻而被内分泌科收治。 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积极措施是预防和治疗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各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早期治疗意义重大。吃低脂饮食、适当运动、防治冠心病、控制糖尿病也是预防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措施。腔隙性脑梗死早期使用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降低血液粘度具有积极意义。 有资料表明,神经系统的恢复集中在发病后3 ~ 15周,因此抓住时机促进神经系统症状和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和语言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价标准[J].中华医学杂志,1986,14 (2): 56。[2]杨国志,东丈。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与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 (33): 32吕.126例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9 (8): 115-116。[4]黄彩虹,孙瑜。腔隙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 (10): 6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本文档共4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2、此文档《临床医学论文-腔隙性脑梗死150例临床观察与分析.doc》由用户(两袖**巴腊拉)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 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音节日灵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裁前须认直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万象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外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直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